
比喻極端憂愁痛苦。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一引 馬柳泉 《賣子歎》:“貧家有子貧亦嬌,骨肉恩重哪能抛?饑寒生死不相保,割腸賣兒為奴曹。”
“割腸”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割腸”字面意為割開腹部取出内髒,但在文學語境中比喻極度的憂愁或痛苦,常用來形容人在遭遇重大打擊(如失去至親、經曆生死離别)時内心的劇烈煎熬。
古代認為腸子與情感密切相關(如“愁腸百結”),因此“割腸”通過身體器官的極端損傷,隱喻情感上的極緻痛苦。
明代詩人謝榛在《四溟詩話》中引用馬柳泉的《賣子歎》:“饑寒生死不相保,割腸賣兒為奴曹”,描繪了貧苦家庭被迫賣子的錐心之痛。
類似成語包括“肝腸寸斷”“痛不欲生”,均通過身體器官的損傷強化情感表達。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渲染悲劇色彩,現代口語中較少直接使用,但可見于曆史題材創作或情感濃烈的書面表達。
割腸是指将腸子割開的意思,常用來形容病痛或者慘烈的場景。
割腸的部首是⺼(肉字旁),共有12畫。
割腸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用來形容劇痛的病痛或者慘烈的場景。後來逐漸被引申為一種修辭手法,用來形容某種非常惡劣的情景。
割腸的繁體字為割腸。
在古代,割腸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古時候寫法是 "刈腸"。
1. 戰場上的壯烈,讓人心生割腸之痛。
2. 他的胃痛得割腸般地難受。
割腸沒有特定的組詞,但可以根據割腸的意思,結合相關詞彙進行組詞,比如 "割腸驚天"、"割腸血案"。
割腸的近義詞包括 "絞盡腦汁"、"忍痛割舍"。
割腸的反義詞可以是 "順風順水"、"無痛無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