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的孝道。達,通“ 大 ”。《禮記·中庸》:“ 武王 、 周公 ,其達孝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宋 王禹偁 《賀南郊大赦表》:“嚴父配天,王者之達孝;眚災肆赦,有國之大猷。”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達孝》:“達孝者,達於上下,達於幽明,所謂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者也。”
達孝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特指通達、完備的孝道,強調孝行不僅體現于對父母的奉養,更在于對家族精神的傳承與社會責任的踐行。以下從詞義、文化淵源及經典用例三方面詳解:
“達”的核心含義
“達”本義為“通達無阻”(《說文解字·辵部》),引申為“通曉”“顯揚”。在“達孝”中,指孝道貫通于個人修養、家族延續與社會倫理,達到圓滿境界。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孝”的深層内涵
傳統孝道包含“養親、敬親、谏親、承志”等多重維度(《孝經·紀孝行章》),而“達孝”要求超越物質奉養,實現精神層面的延續,如繼承先人遺志、光大家族聲譽。
來源:《孝經》儒家十三經之一。
《中庸》中的典範定義
儒家經典《中庸》第十九章以周武王、周公為例,定義“達孝”标準:
“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意為:武王、周公可稱“達孝”,因其善于繼承先人(文王)的志向,延續其未竟的事業。
來源:《禮記·中庸》漢代鄭玄注本。
朱熹的闡釋
南宋理學家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進一步強調:
“達孝,謂天下之人通謂之孝,猶言達尊也。”
——指出“達孝”是公認的最高層次孝道,需通過“修祖廟、行祭祀”等禮儀,使家族精神世代綿延。
來源:《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點校本。
維度 | 普通孝道 | 達孝 |
---|---|---|
實踐範圍 | 家庭内部奉養父母 | 家族、社會層面的精神傳承 |
核心要求 | 物質供養、禮節遵從 | 繼承遺志、光大門楣 |
終極目标 | 盡人子之責 | 實現家族與社會的和諧延續 |
結論
“達孝”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中對孝道的最高诠釋,其本質是通過對先人志向與事業的繼承發揚(如《中庸》中的周武王),實現個人德行與家族榮光的統一。這一概念深刻體現了儒家“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邏輯進階,成為傳統文化中衡量孝行的權威标準。
“達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孝道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達孝”指最大的孝道,其中“達”通“大”(即“達”是“大”的通假字)。該詞最早見于《禮記·中庸》,用于形容周武王和周公的孝行:“武王、周公,其達孝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現代語境下,“達孝”可理解為子女對父母全心全意的關懷與責任,既包括物質贍養,也涵蓋精神層面的尊重與傳承。
黯忖豹革悲郁佛塲岔路口承承晨早春芳帶絲禽丹毂當務之急打熱疊韻笃深惡辣薾然法師分散幹嘉高速公路庚齒公因式瘑疥喊堂威歡君糊塗蟲檢屍交屬箕服寄祿官驚世駭俗勁武嶜崟決勝車藍皮鸾鳳媽咪免徒複作莫不成旁激辟違蒲菴鋪説青都擎露清聖濁賢弱猥屬藳水舀索辨速檀頭黑晚末五百灘惡寒兀日纖吝賢谟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