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孝的意思、達孝的詳細解釋
達孝的解釋
最大的孝道。達,通“ 大 ”。《禮記·中庸》:“ 武王 、 周公 ,其達孝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宋 王禹偁 《賀南郊大赦表》:“嚴父配天,王者之達孝;眚災肆赦,有國之大猷。”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達孝》:“達孝者,達於上下,達於幽明,所謂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者也。”
詞語分解
- 達的解釋 達 (達) á 通:四通八達。達德(通行天下的美德)。達人。達士(達人)。 通曉:洞達。練達。 遍,全面: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不計個人的得失)。 到:到達。抵達。通宵達旦。 實現:目的已達。
- 孝的解釋 孝 à 對父母盡心奉養并順從:孝敬。孝廉(a.中國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潔的人;b.中國明、清兩代對舉人的稱呼)。孝道。孝子賢孫。 居喪的事:守孝。吊孝。 喪服:戴孝。孝衣。
網絡擴展解釋
“達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孝道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達孝”指最大的孝道,其中“達”通“大”(即“達”是“大”的通假字)。該詞最早見于《禮記·中庸》,用于形容周武王和周公的孝行:“武王、周公,其達孝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二、核心内涵
- 超越形式的孝行
不僅限于生前奉養,更強調對逝去親人的敬重,如祭祀時保持“事死如事生”的态度,将孝道貫穿生死。
- 社會倫理的典範
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解釋:“達孝者,達于上下,達于幽明”,即孝道需貫通家族内外、生者與逝者,成為社會共同認可的美德。
- 政治與倫理結合
宋代王禹偁曾将“達孝”與治國理念聯繫,提出“嚴父配天,王者之達孝”,體現孝道在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延伸。
三、現代诠釋
現代語境下,“達孝”可理解為子女對父母全心全意的關懷與責任,既包括物質贍養,也涵蓋精神層面的尊重與傳承。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達孝:這個詞的基本意思是“盡心盡力地孝敬父母”,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孝道的重視和傳承。下面将分别介紹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并列舉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及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達孝的拆分部首是“辶”和“耒”,辶表示行走,耒是農具,表示耕耘。根據漢字的結構,耒在上辶在下。達孝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來源:達孝的來源是《論語·顔淵篇》,其中有這樣一句話:“顔淵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順天,順人,順天下,不亂,達孝。’”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孝道的理解和強調。
繁體:繁體字的寫法為「達孝」,與簡體字寫法基本相同,隻是在書寫風格上稍有變化,更顯書法之美。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達孝的寫法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把達孝寫成“達孝”。這種寫法保留了繁體字中的形态,并在結構上更加複雜,需要更多的筆畫。
例句: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出自《論語·八佾篇》)
2. 兒孝順父母,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體現。
組詞:長孝、盡孝、報孝、盡孝親、敬父母、孝心、孝行等。
近義詞:尊敬父母、孝順、孝敬等。
反義詞:不孝、不敬、不順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