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笔架。 唐 陆龟蒙 《初入太湖》诗:“微茫诚端倪,远嶠疑格笔。”
(2).谓搁笔,停止写作。 宋 苏轼 《答李昭玘》:“观足下新製,及 鲁直 、 无咎 、 明略 等诸人唱和,於拙者便可格笔,不復措辞。”
“格笔”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笔架
指古代文房用具中用于搁置毛笔的架子。例如唐代陆龟蒙在《初入太湖》诗中提到“远嶠疑格笔”,即用山峦的形态比喻笔架的轮廓。
搁笔,停止写作
表示暂停书写或创作的行为。宋代苏轼在《答李昭玘》中写道“便可格笔,不復措辞”,意为因他人作品优秀而自谦搁笔。
“格”字本义与树木枝条相关(如《说文解字》释为“木长貌”),后衍生出“规格”“格局”等抽象含义。在“格笔”中,“格”取动词“搁置”或名词“支架”之意,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
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文房用具研究文献,以获取更详尽的考证。
意思:《格笔》是一个汉字词组,表示用笔书写或绘画时重视每一个笔画和字形的规范与美感。
拆分部首和笔画:《格笔》的部首是“⺮”(竹字旁),它由4个笔画组成。
来源:《格笔》这个词来源于中国书法和绘画的理论和实践。在书法和绘画中,强调用笔的力度、方向和速度来表达意思和表现美感。
繁体:《格笔》的繁体字为「格筆」。
古时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字形较为繁复,但仍保留着《格笔》的基本结构和笔画。古代的书法家和绘画家非常注重笔画的规范与美感。
例句:他写字很认真,总是格笔工整。
组词:格子、规格、几何等。
近义词:规范、规矩、准确。
反义词:随意、不拘一格、潦草。
白土粉班奴标兵才蓺惨惶残军败将刬剔産羊道知电烫躲避鹗荐恩环二伏阿时趋俗飞魄风镜风缊高峙格物致知号位何乐而不为华鲜降拜交趾记存槿心九芒鸡夷看见枯坟野冢狼跱棱迭帘庑潦倒临镜六枳牛顿炮手强行千人一面怯官清淳请脉七手八脚奇文区处三拜山旮旯子神虈食酒树结顺脚宿羽跳起来渭城遐壤谢自然洗垢求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