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成公十年》:“ 晉侯 夢大厲……公疾病,求醫于 秦 。 秦伯 使醫 緩 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後以“晉豎”稱病魔。 唐 張說 《撥川郡王碑》:“積戰多瘡,累勞生疹,恩命尚藥,馳往診之,晉豎以深, 秦 醫無及。” 前蜀 韋莊 《卧重疾有題》詩:“胸中疑晉豎,耳下鬭 殷 牛。”參見“ 二豎 ”。
“晉豎”是一個源自《左傳》的典故性詞彙,其含義與病魔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出自《左傳·成公十年》記載的晉景公故事:晉景公病重時夢見疾病化為兩個童子(即“二豎子”),藏于“肓之上,膏之下”,最終名醫緩也未能治愈他。後以“晉豎”代指難以治愈的病魔。
指疾病或病魔,尤其強調病情深重、難以醫治的狀态。例如唐代張說在《撥川郡王碑》中描述“晉豎以深,秦醫無及”,即用此典表達病入膏肓。
需注意個别資料(如)誤将“晉豎”解釋為“人品高尚”,此說法缺乏文獻支持,應為對典故的誤解。該詞實際僅用于疾病相關的語境。
總結來看,“晉豎”屬于特定曆史典故衍生的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詩詞賞析時。
《晉豎》是一個詞語,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它的意思是指晉代時期的豎族人。
《晉豎》的第一個字《晉》的部首是日字旁,筆畫數為12;第二個字《豎》的部首是立字旁,筆畫數為5。
《晉豎》這個詞語來源于《晉書》。晉書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部重要史書,記載了晉代的曆史和文化。在其中,提到了一個叫豎族的民族,因此後來人們稱晉代時期的豎族人為《晉豎》。
《晉豎》在繁體字中的書寫形式與簡體字類似,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由于《晉豎》是一個較為晚期的詞語,其古代寫法與現代非常接近,沒有太大變化。
1. 《晉書》中記載了不少關于《晉豎》的曆史資料。
2. 這次展覽中展示了許多關于《晉豎》文化的文物。
《晉豎》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
1. 晉代豎族
2. 晉豎人文化
近義詞:
1. 晉代豎人
2. 晉豎族
反義詞:
1. 非晉豎
2. 其他民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