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州郡的屬官。《資治通鑒·齊明帝永泰元年》:“ 敬則 城局參軍 徐庶 ,家在 京口 ,其子密以報 庶 , 庶 以告 敬則 五官掾 王公林 。” 胡三省 注:“自 晉 以來,諸郡有五官掾。”
“五官掾”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官職,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五官掾”是漢代至魏晉時期州郡長官的屬官,屬于地方行政體系中的輔助職位。主要職責包括:
《資治通鑒》中曾提到南齊時期的五官掾參與軍事行動,印證其職能的靈活性。此官職自晉代起逐漸制度化,成為郡級行政的常見配置。
部分現代詞典錯誤将其解釋為“形容五官齊全的成語”,實為混淆了“五官”的兩種含義。在官職語境中,“五官”與人體器官無關。
“五官掾”是古代地方行政中的輔助性官職,需結合曆史文獻和權威詞典理解其真實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資治通鑒》及漢代職官研究資料。
五官掾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指掌管五官的官員。它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手”,其中“口”作為上部,代表五官中的口部,而“手”作為下部,代表該官員的職責是操作、管理五官。根據筆畫規則,五官掾共有11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社會中,五官掾是天子身邊的重要官員之一,負責管理天子的五官工作。他們需要維護天子的面容、聽覺、嗅覺、味覺和視覺等五個方面,确保天子的健康和形象。
繁體字“五官掾”和簡體字沒有區别,都是由口和手兩個部首組成。在漢字簡化過程中,沒有發生改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經典著作《四書五經》中,對于“五官掾”的寫法是“五官逺”。這裡的“逺”為古代用字,它在形狀上與現代的“掾”相似,都是由“手”和“足”組成,表示務實、執掌之意。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五官掾這個詞,例如:
1. 古代皇宮中,五官掾負責維護皇帝的容貌和保證他的五官健康。
2. 在現代社會,美容師可被視為五官掾的一種,因為他們通過技術手段保養和改善人們的五官形象。
與五官掾相關的組詞可以有“五官”、“掾職”等,這些詞在不同場景中可以用來形容與五官工作、管理相關的事物。
作為近義詞,我們可以使用“五官官員”、“五官管事”等來表達與五官掾類似的含義。
反義詞方面,可以使用“疏于五官”、“五官無術”等來表示與五官掾相反的意思,即不擅長或沒有資格處理五官方面的事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