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焦溺的意思、焦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焦溺的解釋

燒焦和沉沒。亦指陷于災難中的人。 宋 曾鞏 《寄王介甫》詩:“奇偶轉如輪,終期援焦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焦溺的詳細釋義(漢語詞典角度)

“焦溺”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焦”和“溺”兩個語素構成,其含義可以從本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1. 本義:

    • 焦: 本義指物體經火燒而變得幹枯、發黃或碳化。《說文解字》:“焦,火所傷也。”引申為幹燥、枯竭、極度缺水或灼熱的狀态。
    • 溺: 本義指淹沒在水中。《說文解字》:“溺,水。自張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從水,弱聲。桑欽所說。”引申為沉湎、沉迷、陷于困境無法自拔。
    • 組合本義: “焦溺”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被火燒焦”和“被水淹沒” 這兩種截然相反、但都極其痛苦和危險的境地。它形象地描繪了同時遭受兩種極端災難的困苦狀态。這個本義直接來源于古代文獻中的特定典故。
  2. 引申義與常用義:

    • 源于本義的強烈對比和極端痛苦,“焦溺”在現代漢語中更常用的引申義是指“處于極其危急困苦的境地” 或“陷于深重的災難之中而無法解脫”。它強調境況的艱難、危急和令人絕望的程度。
    • 這個引申義最著名的出處是《左傳·哀公二年》。記載趙簡子(趙鞅)在戰前誓師時說:“鄭人擊我,吾伏弢嘔血,鼓音不衰。今日之事,莫我若也。且吾聞之:‘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不免而緻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鬥心矣。與其溺于人也,甯溺于淵。溺于淵,猶可遊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這裡的“溺于人”指陷入人為的災禍(如戰敗被俘、受人迫害),比陷入深淵(自然災難)更可怕、更無法挽救。後世提煉出“焦溺”一詞,濃縮了這種極端困境的含義。

“焦溺”一詞的核心含義是指陷入極其危急、深重且難以擺脫的災難或困境之中。其字面本義(火燒水淹)形象地表達了這種極端痛苦和危險的狀态,而其引申義則廣泛應用于描述各種令人絕望的艱難處境,語源可追溯至《左傳》中關于人為災禍比自然災難更可怕的著名論述。

參考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焦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焦溺(jiāo nì)指“燒焦和沉沒”,引申為陷于災難中的人。該詞多用于描述同時遭受火災與水災的複合性災難,或比喻人處于極端困境的狀态。


字義拆解

  1. 焦:

    • 本義為物體受熱失去水分,變黑變硬(如“燒焦”“舌敝唇焦”)。
    • 引申為“極度焦慮”(如“心焦”)。
  2. 溺:

    • 本義為“淹沒”(如“溺水”)。
    • 亦可表示“沉迷”(如“沉溺”),但此處取“淹沒”之義。

出處與用法

該詞可見于宋代曾鞏的詩作《寄王介甫》:“奇偶轉如輪,終期援焦溺。” 這裡以“焦溺”比喻陷于水火雙重災難的民衆,表達對友人救助百姓的期待。


使用場景


“焦溺”是一個複合型災難詞彙,兼具火災與水災的雙重意象,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寄王介甫》原詩或相關古典文獻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罷去辯逸潮期稱帝尺捶除殘去穢撮口呼道契調門東徙對面襟房薦繁弱發展生産鳳友鸾諧偾起福克蘭群島鉻鋼國有資産漢地合火狠心呵衛滑愍皇車讙嘩華藕化驗澆醨津澤金盞花鋸工巨星空門面螺墨賣請埋蛇茂年密略鬧宗派偏诐绮樓清淚然頂三三五五刹竿山鄙商業資本社夥生賢十母手礮蓑衣裙壇坎淘壞鐵砧圖簿無回豁賢顯小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