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織的意思、耕織的詳細解釋
耕織的解釋
耕種紡織。猶言農桑。《管子·幼官》:“三會諸侯,令曰:‘田租百取五,市賦百取二,關賦百取一,毋乏耕織之器。’” 漢 賈誼 《新書·過秦論上》:“内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後漢書·逸民傳·梁鴻》:“乃共入 霸陵山 中,以耕織為業。” 清 方文 《述哀》詩:“方技知蔔醫,可以代耕織。”
詞語分解
- 耕的解釋 耕 ē 用犁把土翻松:耕種(恘 )。耕作。耕耘(耕地和除草,亦泛指勞動,如“着意耕耕,自有收獲”)。筆耕(喻寫文章)。舌耕(喻教書)。 筆畫數:; 部首:耒; 筆順編號:
- 織的解釋 織 (織) ī 用絲、麻、棉紗、毛線等編成布或衣物等:織布。編織。織女(.織布、織綢的女子;.指織女星)。棉織物。 引申為構成:羅織罪名。 用染絲織成的錦或彩綢:織錦。織文(即“織錦”)。織貝(織成貝
專業解析
“耕織”是中國古代社會兩大核心生産活動的合稱,具體含義如下:
-
字義分解
- 耕:指翻松土地、播種、管理直至收獲農作物的全過程,即農業生産活動。《說文解字》釋“耕”為“犁也”,本義是用犁翻地播種。《漢語大詞典》解釋為“用犁翻地松土,泛指從事農業勞動”。
- 織:指将絲、麻、棉等纖維原料紡成紗線,再用織機将其交織成布帛的過程,即紡織生産活動。《玉篇》釋“織”為“作布帛之總名”。《漢語大詞典》解釋為“用經緯線交織的方法編制布帛”。
-
合稱意義
- “耕織”并稱,代表了古代中國最基礎、最重要的物質生産方式,即“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模式。它象征着農業社會的經濟基礎和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孟子·梁惠王上》中“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的論述,正是對耕織結合、保障民生理想的描繪(見《孟子》通行本)。
-
曆史地位與文化象征
- 立國之本:在中國漫長的農業文明中,耕織被視為國家富強、社會穩定的根本。曆代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桑”的政策,如漢文帝诏書強調“農,天下之本”,鼓勵耕織(《漢書·食貨志上》);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推廣桑、麻、棉的種植與紡織(《明太祖實錄》)。
- 民生保障:“耕”解決糧食問題(食),“織”解決衣物問題(衣),兩者共同滿足了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天工開物·乃粒》開篇即言“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道出農耕之重;《天工開物·乃服》則詳述紡織技術,體現了織造之要。
- 文化符號:“耕織”成為田園生活、勤勞緻富、社會和諧的象征。南宋樓璹所繪《耕織圖》系統描繪了耕織勞作的各個環節,并被後世多次摹繪、刊刻,成為推廣農業技術、宣揚重農思想的經典圖像(見樓璹《耕織圖》及後世摹本)。
-
現代意義
雖然現代生産方式已發生巨變,“耕織”作為詞彙,其核心含義仍指代農業和手工業(尤其是紡織業)的生産活動。它承載着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常被用來指代傳統農業社會的經濟形态和生活方式,或象征辛勤勞作、自給自足的精神。
引用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對“耕”、“織”單字的權威釋義(可查詢線上版如“漢典”等平台)。
- 《孟子·梁惠王上》:闡述耕織結合的理想社會模式(通行古籍或權威出版社點校本)。
- 《漢書·食貨志上》:記載漢代重農政策(通行古籍或權威出版社點校本)。
- 《天工開物》(明·宋應星著):詳細記錄古代農業(乃粒)和紡織(乃服)技術(如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點校本)。
- 樓璹《耕織圖》:反映古代耕織生産場景的圖像史料(可見于相關藝術史研究或博物館藏品圖錄)。
網絡擴展解釋
“耕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耕種與紡織,分别代表農業和手工業勞動,合稱則泛指傳統農耕社會的生産活動。常被引申為勤勞工作的象征,如《後漢書》記載梁鴻夫婦“以耕織為業”。
二、曆史與文化内涵
- 經濟基礎:古代中國以農立國,“耕織”是維系社會運轉的核心,如賈誼《過秦論》提到“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 政策體現:管仲在《管子》中主張減免賦稅時,特别強調“毋乏耕織之器”,反映國家對農桑的重視。
- 文化符號:清代頤和園豳風橋景區設有“耕織圖”景觀,将農桑勞動升華為藝術主題。
三、引申意義
該詞不僅描述具體勞動,更承載着自給自足、勤勉持家的精神内涵,如方文詩句“方技知蔔醫,可以代耕織”,體現勞動方式的多樣性。
(注:以上解析綜合了詞典釋義與曆史文獻用例,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半解抱空窩卞泣镈鋁不足與謀儳儳怅爾稱孤道寡赤篆崇事雠釋愁陣打揭貂纓遁世離群摁窩兒犯得上鳳燈阜成俯然槀葬溝封詭容恒情圜好假報告角匕救活救接郎署老家人量蠲靈芸戮賊緑鍼馬排廟略幂首能群配坐乾剝剝犬人人人自危燒紙錢束頭隨分歎贊天爵天足梯城襪筒僞命穩健無風無己狹瘠現路子顯谥奚官惜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