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扶桑。神話中的樹名。《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 孽搖頵羝 ,上有扶木,柱三百裡,其葉如芥。”《淮南子·墬形訓》:“扶木在 陽州 ,日之所曊。” 高誘 注:“扶木,扶桑也。在 湯谷 之南。” 晉 傅玄 《大寒賦》:“扶木憔悴於 湯谷 ,若華零落於 濛汜 。”
(2).扶桑。日出處。亦指太陽。 漢 劉桢 《大暑賦》:“ 羲和 總駕發扶木,太陽為輿達 炎燭 。” 南朝 宋 謝靈運 《順東西門行》:“出西門,眺雲間,揮斤扶木墜 虞泉 。”《隋書·音樂志下》:“扶木上朝暾, 嵫山 沉暮景。”
(3).扶桑。東方古國名。《呂氏春秋·為欲》:“北至 大夏 ,南至 北戶 ,西至 三危 ,東至 扶木 ,不敢亂矣。”
“扶木”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神話、地理及曆史背景。以下是詳細分析:
“扶木”即“扶桑”,是古代神話中支撐太陽的神樹。據《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扶木生長于“孽搖頵羝”山,樹幹高達三百裡,葉片如芥菜,是太陽升起前的栖息地。另有《淮南子·地形訓》提到,扶木位于“陽州”,是太陽初升之處。
在文學作品中,“扶木”常代指太陽或日出之地。例如:
“扶木”亦指東方古國,可能與古代日本相關。《呂氏春秋·為欲》記載“東至扶木”,将其列為東方邊陲之地。後世學者多認為此名是“扶桑”的别稱,對應早期對日本的稱呼。
注意:部分資料提及“扶木”有“借助外力”的引申義(如),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衍生解釋,需謹慎使用。
《扶木》這個詞是指一種用來扶住木料的支撐物。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分别是“扌”和“木”。扌是手的象形字,表示動作;木表示木材或木料。
扶木的部首分别為“扌”和“木”,扌是手的意思,木表示木材或木料。扶木的拆分部首意味着用手來扶住木料,确保其穩定性。
扶木總共有12畫。具體的寫法為:橫(一),豎(一),撇(一),橫(一),豎(一),豎鈎(一),鳥形(一),丿(一),豎折(一),豎(一),橫(一),豎(一)。
《扶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建築領域。在木結構建築中,扶木可以被用來穩定屋頂或其他結構物。這樣的扶木一般由橫梁與豎木構成,确保建築的穩定性和堅固性。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用“扶木”這個詞來泛指任何用來支撐木料的支撐物。
扶木的繁體字為「扶木」,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扶木的字形與現代有一些差别。具體的差别包括一些筆畫的形狀和排列順序。例如,“橫”,“豎”和“撇”的形狀可能略有不同。然而,整體而言,古代漢字寫法的扶木與現代的寫法基本相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