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卷的籤牌與封套。泛指書籍。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一日, 李昉 、 宋琪 、 徐鉉 三學士,叩新閣求書以觀。 至 性畏慎,拒曰:‘扃鑰誠某所掌,籤函巾羃,嚴祕難啟,奈諸君非所職,竊窺不便。’三人者笑謂 至 曰:‘請無慮。主上文明,吾輩苟以觀書得罪,不猶愈他咎乎?’因強拉祕鑰啟窺。”
“籤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種解釋:
指書卷的籤牌與封套
根據、、記載,“籤函”原指古代書籍的組成部分:“籤”是書卷上的标籤或籤牌,用于标注内容;“函”是封套或匣子,用于保護書卷。兩者合稱後,逐漸引申為泛指書籍。例如宋代文瑩《玉壺清話》中提到的“籤函巾羃,嚴秘難啟”,即描述書籍的密封狀态。
書信或發函的别稱(較少見)
提到“籤函”可指寫信或發函的動作,但這一用法在其他權威資料中較少出現,可能屬于現代語境下的延伸或誤用。
建議在閱讀古籍或學術文獻時,優先采用“書卷籤牌與封套”這一解釋;若現代場景中使用,需确認具體語境含義。
《籤函》是一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寫信和籤署文件。其中,"籤"指的是簽名,即在文件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函"則指的是信件。這個詞的意思是籤署信函或文件。
《籤函》的拆分部首是"千"和"凵",其中"千"是右邊的部首,"凵"是左邊的部首。根據簡化字規範,"籤"的筆畫為10畫,"函"的筆畫為5畫。
《籤函》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當時,劉邦正在被項羽圍困,劉邦便派人寫信給項羽,并在信上籤上自己的名字,以示真實。自此之後,"籤函"這個詞開始在古代文獻中廣泛使用。
《籤函》的繁體形式為「簽函」。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籤函》,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籤"的上部分是"千",下部則是"㇔";"函"的上部是"幾",下部為"凵"。
他寫了一封《籤函》表示對合同的同意。
組詞:簽名、函件、書信、證明文件。
近義詞:署名、批示、籤字、籤署。
反義詞:匿名、未簽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