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副末的意思、副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副末的解釋

(1). 宋 雜劇、 金 院本的腳色。從參軍戲中的蒼鹘演變而來。任務是烘托發揮“副淨”所制造的笑料。 宋 歐陽修 《與梅聖俞書(嘉祐三年)》:“正如雜劇人,上名下韻下來,須勾副末接續爾。”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紀勝·瓦舍衆伎》:“雜劇中……副浄色發喬,副末色打渾,又或添一人裝孤。” 明 陶宗儀 《辍耕錄·院本名目》:“一曰副末,古謂之蒼鶻。”

(2). 元 雜劇中居次要地位的末。 元 無名氏 《碧桃花》楔子:“副末扮 張道南 引浄 興兒 上。”

(3). 宋 元 南戲和 明 清 傳奇演出開場時向觀衆介紹劇情概要的角色,兼做雜差。 明 高明 《琵琶記·副末開場》:“第一齣,副末開場。”《儒林外史》第十回:“唱完三齣頭,副末執着戲單上來點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副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在中國古典戲曲領域使用,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核心詞義(戲曲角色):

    • 指中國傳統戲曲(尤其是宋元南戲、明清傳奇)中的一種男性配角行當。該角色通常扮演地位較低、次要的男性人物,如仆從、差役、隨從、鄉民等。
    • 其職能常與“生”(男主角)或“淨”(性格鮮明的男性角色)相配合,起到襯托主角、推動情節或插科打诨的作用。
  2. 詞源與演變:

    • “副”字在此處意為“次要的”、“輔助的”。
    • “末”是宋元戲曲中一個重要行當名稱,早期常扮演中年以上男性,有時也指次要角色或引戲者(如“沖末”)。在部分劇種(如南戲)中,“末”行逐漸分化,“副末”特指“末”行中地位更低、更次要的角色分支。
    • 值得注意的是,在宋元南戲中,“副末”還有一個特殊職能:在開場時以局外人身份報告劇情概要,稱為“副末開場”或“家門大意”,這時的“副末”并非劇中角色 。
  3. 現代理解與使用:

    • 在現代漢語中,“副末”已基本不作為日常詞彙使用,其意義主要保留在戲曲史研究、古典文學研究和相關專業領域。
    • 理解該詞需結合其特定的戲曲文化背景,它反映了中國傳統戲劇角色分工的精細體系。

引用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副末”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的一個重要行當,其含義和職能在不同時期有所演變,主要可分為以下三方面:

一、起源與早期職能(宋金時期)

副末最早出現在宋雜劇、金院本中,由參軍戲中的“蒼鹘”角色演變而來。其核心任務是配合“副淨”制造喜劇效果,通過插科打诨烘托笑料,形成“副淨發喬,副末打诨”的表演模式。

二、元雜劇中的發展

在元雜劇中,副末成為次要的末角,常扮演配角或功能性人物。例如《碧桃花》中“副末扮張道南”即屬此類,地位低于正末但仍有獨立戲份。

三、南戲與傳奇中的轉型

宋元南戲至明清傳奇時期,副末職能發生顯著變化:

  1. 開場引導:在演出前以“家門大意”形式向觀衆介紹劇情概要(如昆劇中的“副末開場”)。
  2. 雜務職能:兼管道具擺放、點戲等後台工作,《儒林外史》第十回描寫“副末執戲單點戲”即為此類。
  3. 角色扮演:偶爾仍參與劇情,但重要性降低。

補充說明

以上演變過程體現了中國傳統戲曲行當體系的複雜性,副末從單純的喜劇配角,逐漸發展為兼具引導叙事與後台職能的多面行當。

别人正在浏覽...

辨惑常林歡超級差稅春岑春晖鹑旗淳壹大八洲帶電黨衆大雪斷限訛獸方額翻身仗風漪負蠜服務幹礙恭虔搆締狗屎堆骨碌子罟師漢高鶴天皇媪惠音鹘侖吞棗江雪金安金屬陶瓷開拍恐懾洌清鸾辇漉漉墨客騷人跘旋賠銀遣軍牽誘曲學诐行桡弱稔膩熱審深采適戍試周瘦骨梭棱受赇水荇屬累太府武鄉試汙雜懈堕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