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末的意思、副末的详细解释
副末的解释
(1). 宋 杂剧、 金 院本的脚色。从参军戏中的苍鹘演变而来。任务是烘托发挥“副净”所制造的笑料。 宋 欧阳修 《与梅圣俞书(嘉祐三年)》:“正如杂剧人,上名下韵下来,须勾副末接续尔。”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杂剧中……副浄色发乔,副末色打浑,又或添一人装孤。”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院本名目》:“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鶻。”
(2). 元 杂剧中居次要地位的末。 元 无名氏 《碧桃花》楔子:“副末扮 张道南 引浄 兴儿 上。”
(3). 宋 元 南戏和 明 清 传奇演出开场时向观众介绍剧情概要的角色,兼做杂差。 明 高明 《琵琶记·副末开场》:“第一齣,副末开场。”《儒林外史》第十回:“唱完三齣头,副末执着戏单上来点戏。”
词语分解
- 副的解释 副 ù 第二位的,辅助的,区别于“正”、“主”:副职。副手。副官。副使。 附带的,次要的:副业。副品。副食。副刊。副歌。副产品。副作用。 相配,相称(坣 ):名实相副。其实难副。 量词(.一组或一套,
- 末的解释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后,终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穷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业。末技。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
专业解析
副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在中国古典戏曲领域使用,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
核心词义(戏曲角色):
- 指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宋元南戏、明清传奇)中的一种男性配角行当。该角色通常扮演地位较低、次要的男性人物,如仆从、差役、随从、乡民等。
- 其职能常与“生”(男主角)或“净”(性格鲜明的男性角色)相配合,起到衬托主角、推动情节或插科打诨的作用。
-
词源与演变:
- “副”字在此处意为“次要的”、“辅助的”。
- “末”是宋元戏曲中一个重要行当名称,早期常扮演中年以上男性,有时也指次要角色或引戏者(如“冲末”)。在部分剧种(如南戏)中,“末”行逐渐分化,“副末”特指“末”行中地位更低、更次要的角色分支。
- 值得注意的是,在宋元南戏中,“副末”还有一个特殊职能:在开场时以局外人身份报告剧情概要,称为“副末开场”或“家门大意”,这时的“副末”并非剧中角色 。
-
现代理解与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副末”已基本不作为日常词汇使用,其意义主要保留在戏曲史研究、古典文学研究和相关专业领域。
- 理解该词需结合其特定的戏曲文化背景,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戏剧角色分工的精细体系。
引用参考来源: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对“副末”词条的解释。
- 关于戏曲行当的具体职能与演变,参考了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商务印书馆)及相关戏曲史论著中对南戏、传奇角色体制的论述 。
网络扩展解释
“副末”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个重要行当,其含义和职能在不同时期有所演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一、起源与早期职能(宋金时期)
副末最早出现在宋杂剧、金院本中,由参军戏中的“苍鹘”角色演变而来。其核心任务是配合“副净”制造喜剧效果,通过插科打诨烘托笑料,形成“副净发乔,副末打诨”的表演模式。
二、元杂剧中的发展
在元杂剧中,副末成为次要的末角,常扮演配角或功能性人物。例如《碧桃花》中“副末扮张道南”即属此类,地位低于正末但仍有独立戏份。
三、南戏与传奇中的转型
宋元南戏至明清传奇时期,副末职能发生显著变化:
- 开场引导:在演出前以“家门大意”形式向观众介绍剧情概要(如昆剧中的“副末开场”)。
- 杂务职能:兼管道具摆放、点戏等后台工作,《儒林外史》第十回描写“副末执戏单点戏”即为此类。
- 角色扮演:偶尔仍参与剧情,但重要性降低。
补充说明
- 别称:又称“冲末”,与正末相对。
- 表演特征:早期多持“磕瓜”(道具)击打副净制造滑稽效果,延续参军戏传统。
以上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行当体系的复杂性,副末从单纯的喜剧配角,逐渐发展为兼具引导叙事与后台职能的多面行当。
别人正在浏览...
腤臜白凤凰豹尾班变诈避尘鄨灵辰尾赤侧迟留赤铁點唱颠毛种种调欺都播放定废顿粉沸乖亲官养骨灰归遯横轶阖辟嘉醴鲛工浇慝精矿鯨鱏金奁枯偃拉朽摧枯良辰美景龙灯没天理铭鼎抹跄啓碇虬须客仍耗熔丝宂言熔渣肉芝软指散台三蝬赡辞绅緌失联时期淑美逃漏天晷同屋屯危五行家霞烂下联鲜妍贤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