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除災難。《三國志·蜀志·蔣琬傳》:“芟穢弭難,臣職是掌。”
“弭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弭難”指消除災難,常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例如《三國志·蜀志·蔣琬傳》記載:“芟穢弭難,臣職是掌。”,意為清除禍亂、平息災難是臣子的職責。
二、單字解析
三、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描述政治、軍事或社會層面的危機化解,強調主動采取措施平息災禍。例如古籍中常以“弭難九州”“弭患無形”等表達,突顯責任感和行動力。
四、近義詞擴展
相關詞彙包括:弭災、弭患、消弭、除難等,均帶有消除負面事物的含義。
“弭難”是典型的文言合成詞,現代使用較少,但在曆史文獻解讀或特定語境(如成語、典故)中仍有重要意義。如需深入探究,可參考《三國志》《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弭難》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思是消除困難、解除危難。
《弭難》的拆分部首為“弓”和“心”,它的總筆畫數是12。
《弭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的文獻中經常使用這個詞彙來描述解救困擾人們的困難和危險的行為。
《弭難》的繁體字為「弭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弭難」的字形和現代寫法基本一緻,沒有太大的差異。
1. 他勇敢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弭難解危。
2. 這位領導始終堅守着為人民解憂、弭難的信念。
弭困、弭殃、弭患、弭厄等。
解難、救難、排難。
制難、招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