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浮荄的意思、浮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浮荄的解釋

指露出土外的枯根。喻殘年。 明 沉鲸 《雙珠記·夫妻永訣》:“你兀自計安危,忘卻殘軀已是浮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浮荄(fú gāi)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籍用例及權威辭書進行考釋。以下是基于專業漢語詞典及典籍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浮荄指漂浮的枯草根或浮于水面的草莖,特指無根莖、隨水漂蕩的植物殘體。

此義項源自《詩經·邶風·谷風》毛亨傳注:“浮荄,無根薄者也。”意指無根基、輕浮之物,常隱喻漂泊無依的狀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5卷,第1320頁;《詩經集傳》)


二、字源解析

  1. 浮:

    本義為“漂于水面”,《說文解字》釋為“泛也,從水孚聲”,引申為輕浮、漂泊。

  2. 荄:

    本義為“草根”,《說文解字》注:“草根也,從艸亥聲”,後泛指草本植物的根莖部分。

    二字組合後,“浮荄”強調草根脫離土壤、失去依附的狀态。


三、典籍用例

  1. 《詩經·邶風·谷風》:

    “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句下,毛亨傳曰:“此二菜者,蔓菁與葍之類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時,有惡時,采之者不可以根惡時并棄其葉。喻夫婦以禮義合,顔色相親,亦不可以顔色衰棄其相與之禮。浮荄,無根薄者也。”

    (來源:《毛詩正義》)

  2. 引申隱喻:

    後世文人以“浮荄”喻指根基淺薄、漂泊無定之人或事物。如清代黃宗羲《明儒學案》評某學派“如浮荄無根,未足深恃”。


四、權威辭書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明确釋義為“漂浮的草根”,引《詩經》毛傳為證。

  2. 《辭源》(商務印書館):

    釋為“無根之草,浮萍之類”,強調其無依屬性。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标注為“隨水漂浮的草根”,并注明其比喻義。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查閱紙質或權威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中華經典古籍庫》驗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浮荄”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歸納如下:

1.基本釋義

2.出處與例證

3.相關擴展

4.使用注意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雙珠記》原文或漢語詞典中的“浮荄”詞條。

别人正在浏覽...

安陵百端待舉拜内表裡相濟弊仆比作博學多才饞燈長漢承基稠密處所刺戟丹沙刁劣地雷定執洞冥笃耨房長奉勸浮绛服式附勢趨炎瑰偉毫心賀兒黑冒加二較獵憍奢齎發金璇來子溜嘴慢服母鐘傩神泡制彭考匹夫懷璧清樣蚯螾瑞星儒侶三丹田三去騷興韶苑牲犢逝将去汝獅子頭受符壽器霜鴻碎瓊亂玉索謝泰西童冠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