匐伏的意思、匐伏的详细解释
匐伏的解释
伏地;趴伏。《平山冷燕》第八回:“ 冷絳雪 道:‘婢则匐伏叩头,何礼之有?’” 清 陈鳣 《对策》:“ 苏秦 过 洛阳 ,嫂蛇行匐伏四拜,自跪而谢。” 徐迟 《狂欢之夜》:“他想到通过一条公路,去试试运气。正匐伏在公路边,忽然几辆吉普车隆隆地过来。”参见“ 匍伏 ”。
词语分解
- 匐的解释 匐 ú 〔匍匐〕见“ 匍”。 笔画数:; 部首:勹; 笔顺编号: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网络扩展解释
“匐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ú fú,其核心含义为伏地、趴伏,通常用来描述身体贴近地面的姿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指身体完全贴伏在地面,常见于表达敬畏、屈服或隐蔽的场景。例如《平山冷燕》中提到:“婢则匐伏叩头”,体现了行礼时的谦卑姿态。
2.情感与动作延伸
- 常带有敬畏、恐惧 的情感色彩。如徐迟《狂欢之夜》中描述士兵匐伏在公路边试探运气,表现出紧张与谨慎。
- 也可用于动物或人的爬行动作,如“蛇行匐伏”(像蛇一样贴地爬行)。
3.使用场景
- 礼仪场合:古代跪拜礼的姿势,如“匐伏叩头”。
- 军事或隐蔽行动:如“匐伏通过公路”。
- 文学象征:比喻对权威或信仰的绝对服从,如“顶礼膜拜”。
4.与“匍伏”的区分
- 读音不同:“匍伏”读作pú fú,两者常混用,但“匍伏”更强调爬行动作,如《战国策》中“嫂蛇行匍伏”。
- 情感差异:“匐伏”侧重静态的俯伏状态,而“匍伏”更偏向动态的爬行。
5.例句参考
- “我匐伏在他的脚下,向他顶礼膜拜。”
- “传说狴犴匐伏在官衙两侧,象征公正威严。”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典故或近义词(如“匍匐”“跪伏”),可参考权威词典或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匐伏是一个汉语词汇,一般用来形容人或动物俯身趴在地上,低姿态靠近地面的动作或状态。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攴”(pōu)部,右边是“身”(shēn)部。根据笔画计算,它共有12画。
关于匐伏这个词的来源,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是由古代走兽留下的印记形成的。繁体版本中的匐伏与简体版本的写法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今天有些许不同。然而,匐伏这个词在古代的写法与现代相同,没有发生改变。
以下是一个关于匐伏的例句:
1. 狗吓得匐伏在地上,不敢抬头。
2. 他匐伏在床下,偷偷观察着房间里的动静。
匐伏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新的词语,如“匍匐”(pú fú),意为腹贴地面行走。近义词可以是“跪拜”(guì bài)或“匍匐不前”(pú fú bù qián)。反义词可能是“站立”(zhàn lì)或“扬首”(yáng shǒu)。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