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骸的意思、暴骸的详细解释
暴骸的解释
(1).暴露尸骸。《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若此而不得,则臣请輓尸车而寄之于国门外宇溜之下……袒肉暴骸,以望君愍之。”《新唐书·姚崇传》:“夫厚葬之家流于俗,以奢靡为孝,令死者戮尸暴骸,可不痛哉!” 清 袁枚 《新齐谐·梁朝古冢》:“暴骸之事近矣,不能无愁。”
(2).指暴露的尸骸。《新唐书·僖宗纪》:“﹝ 乾符 三年﹞三月,葬暴骸。”
词语分解
- 暴的解释 暴 à 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暴雷。暴病。 * 。暴力。暴涨。暴发。风暴。暴风骤雨(亦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 过分急躁的,容易冲击的:脾气暴躁。暴跳如雷。 凶恶残酷的:凶暴。暴虐。暴君
- 骸的解释 骸 á 骨头:骸骨。尸骸。 身体:病骸。残骸。 笔画数:; 部首: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暴骸(bào hái)指暴露在外的尸骸,多形容因战乱、灾荒或刑罚而无人收殓的遗骨。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方面:
-
字义溯源
“暴”本义为“晒”(《说文解字》:暴,晞也),引申为“显露”;“骸”指骨骼、尸骨(《说文解字》:骸,胫骨也,后泛指尸骨)。二字组合即“暴露尸骨”,属古汉语中的动宾结构。
-
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史书及政论,强调社会动荡下的惨状:
-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暴骸中野不可胜数”,描述战争后尸横遍野的景象。
- 《后汉书·质帝纪》:“元元被害,暴骸如莽”,指百姓遇害后尸骨如杂草般暴露荒野。
- 《三国志·吴书·贺邵传》:“老幼饥寒,家户菜色……暴骸委旷”,反映苛政导致民不聊生、尸骨无人掩埋的悲剧。
-
引申与用法
“暴骸”常与“荒野”“原野”等词搭配,隐含对统治者暴政或战乱的批判,体现儒家“掩骼埋胔”的仁政思想(《礼记·月令》)。其近义词包括“露骸”“弃骸”,反义词则为“归葬”“收殓”。
权威引用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5卷第123页
-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13年版
- 《后汉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1965年版
- 《三国志》(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1982年版
网络扩展解释
“暴骸”是一个汉语词语,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暴露尸骸
指尸体未被妥善安葬,直接暴露在外。例如《晏子春秋》中提到“袒肉暴骸”,形容尸骨无人收殓的惨状。
- 指暴露的尸骸
可代指因战乱、灾荒等遗留在外的骸骨,如《新唐书》记载“葬暴骸”,即朝廷收殓暴露的尸骨。
引申含义
- 象征破败景象
现代用法中,可引申为事物或场景的破败不堪,例如战争后的惨状或废墟场景。
古籍例证
- 《新唐书·姚崇传》批评厚葬习俗导致“戮尸暴骸”,强调节俭安葬的重要性。
- 清代袁枚的《新齐谐》以“暴骸”描写古墓凄凉,烘托阴森氛围。
发音与结构
- 拼音:bào hái
- 注音:ㄅㄠˋ ㄏㄞˊ
- 词性:动宾结构(暴:显露;骸:尸骨)。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用例,可参考汉典及查字典的详细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赖耶识暗察明访白鹰谤弃碑套迸亡偿怨扯乱弹称霸代力彫灭放眼偾踣诰封夫人槀街贡忠号啕横吏活眼霍玉兼裒骄马警防井冈山进退消息羁望急症浚哲嬾架例子龙吟虎啸门启门人冥灭蜜丸男士内核迁代氢氧化亚铁邛邛岠虚期契渠眉扰毅忍耻偷生三陈摄缕十八学士蚀损轼蛙鼠撺狼奔顺备嵞径托乘威劫微名无礼喏象度瑕眚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