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更的意思、报更的详细解释
报更的解释
犹报偿,报应。《吕氏春秋·先识》:“ 周 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陈奇猷 校释:“此鼎之所以著饕餮有首无身者,盖象徵残害人者,其报偿立见。”
词语分解
- 报的解释 报 (報) à 传达,告知:报告。报喜。报捷。报考。报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报废。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报(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报。情报。晚报。画
- 更的解释 更 ē 改变,改换:更正。更生(重新获得生命,喻复兴)。更衣(a.换衣服;b.婉辞,上厕所)。更定(改订)。更迭(轮流更换)。更递。更番。更新(旧的除去,新的建起)。更张(调节琴弦,喻变更或改革)。
专业解析
报更
释义
指古代夜间以敲击梆子、锣鼓等方式通报时辰的行为,多由更夫执行。根据时辰变化(通常分五更),更夫通过特定信号向民众传递时间信息,兼具报时与治安巡夜功能。
文化背景
- 时间划分:古代将夜晚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对应子时(23:00-1:00),俗称“半夜三更”。
- 工具与方式:更夫手持梆子、锣或鼓,沿街行走并敲击,同时高呼提示语(如“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示例
-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外面值宿的老嬷嬷嗽了两声,因说道:‘姑娘们睡罢,明儿再说罢,二更早呢。’”
- 民俗记载:更夫报更时会依更次变换口号,如三更喊“平安无事”。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报更”词条释义(未找到可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建议查阅纸质版或权威数据库如“汉典”)。
- 民俗学研究:据《中国风俗通史》记载,报更制度在宋明时期趋于规范化,成为城市夜间管理的重要环节(来源:学术著作,无直接链接)。
注:由于未找到可公开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检索《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获取详细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报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来源综合理解,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解释:
一、核心含义:报偿、报应
这是多数权威来源(如、6、8)强调的释义,源自古代文献《吕氏春秋·先识》。书中提到周鼎上的饕餮纹“有首无身”,象征作恶者会迅速遭到报应,即“以言报更也”。此处的“报更”指因果循环中的惩罚或补偿,带有道德警示意味。
二、延伸含义:夜间报时
部分来源(如、7)提到“报更”指古代夜间敲钟鼓报告时间的行为。由于缺乏现代计时工具,古人通过“更”划分夜晚时段,由专人敲击钟鼓向民众通报时辰。这一用法更贴近字面意义,但权威文献中较少直接引用。
补充说明:
- 词源争议:两种解释可能源于词义演变或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差异。报应义有明确古籍支撑,而报时义多见于现代词典,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 使用场景:现代汉语中“报更”已不常用,若需表达“报应”可选用更通用的词汇;若指古代计时,需明确上下文以避免歧义。
建议在阅读古籍或研究传统文化时,优先参考《吕氏春秋》等文献中的报应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奥姑阿武子八六子别话捕掳不倾残羹冷炙昌门澄怆重温旧梦炊饼鉏犁椿槿春阳慈俭趣使丰富多彩凤凰于飞腑脏过水面锅烟恒干荒耗鉴局静堂救焚投薪扣角歌诳幻亏心短行岚彩辣语联翩而至灵物曼巴瞒昧冒名眠花醉柳恲性浅幭气冲斗牛乞化清扫日场软绢入肩丧奠赏一劝众上元节山岳神鬼莫测黍离麦秀螳斧腾黑铜表痛不欲生铜马祠聉顡危巇惟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