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愤慨叹息。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下》:“是乃 仲尼 所以愤叹‘予欲无言’也。”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嗈嗈鸣雁,奋翼北游,顺时而动,得意忘忧,嗟我愤叹,曾莫能儔。” 宋 苏轼 《<王定国诗集>叙》:“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 清 唐孙华 《闻毁明逆阉魏忠贤墓》诗:“过者皆愤叹,恨不纵斧斨。”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昔读 宋 明 末野史,尝时时掷书愤叹,而不料竟亲身遇之也,呜呼!”
“愤叹”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析:
情感指向
多用于描述对负面现象(如社会不公、道德沦丧等)的强烈情绪反应,兼具愤怒与感叹的双重意味。例如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提到的“幽忧愤叹之作”,即指此类情感表达。
历史用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愤叹是一个汉字词汇,常常用来表达强烈的不满、气愤和失望之情。它是由部首忄和念部组成的。部首忄表示心,而念部表示发音。这个词意味着发出内心的声音,表达强烈的情感。
愤叹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部首:忄(心部)
笔画:7
愤叹一词来源于古代的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愤叹的形态可能会有所不同。在繁体字中,愤叹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一致,只是在书写时的笔画和结构略有不同。
下面是一些关于愤叹的例句:
1. 他对国内的腐败现象感到愤叹不已。
2. 面对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她发出了愤叹的声音。
愤叹这个词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新的词汇,如:
1. 愤叹不已:表示极度的失望和愤怒。
2. 愤怒叹息:表示愤怒和叹息交织在一起。
愤叹还有一些近义词,如:
1. 叹息:表示因为遭遇不幸或困境而感到悲伤或失望。
2. 唉声叹气:形容一个人悲伤或不满时发出的声音。
愤叹的反义词是心满意足,表示心情愉快、满足和满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