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風不鳴條的意思、風不鳴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風不鳴條的解釋

和風輕拂,樹枝不發出聲響。古人認為是賢者在位,天下大治時出現的一種自然景象。 漢 桓寬 《鹽鐵論·水旱》:“ 周公 載紀而天下太平,國無夭傷,歲無荒年。當此之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 漢 王充 《論衡·是應》:“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氣物卓異……關梁不閉,道無虜掠,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後因以“風不鳴條”比喻社會安定,世事太平。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八:“ 文王 以 太公 為 灌壇 令,朞年,風不鳴條。”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上:“天道茫茫,豈常人所能測哉!休嘉之世,風不鳴條,吾不禁拭目望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風不鳴條”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fēng bù míng tiáo,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基本釋義
    字面指和風輕拂樹枝而不發出聲響。古人認為這是賢者在位、天下大治時出現的自然景象,後比喻社會安定、政治清明。

  2.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漢代文獻:

    • 桓寬《鹽鐵論·水旱》:“周公載紀而天下太平……雨不破塊,風不鳴條。”
    • 王充《論衡·是應》進一步描述為“五日一風,十日一雨”的太平象征。
  3. 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為偏正式,多作定語或補語。
    • 感情色彩中性,常用于描述安定祥局面,如“夜濕晝晴,信是太平有象”。
  4. 延伸理解
    該成語通過自然現象隱喻社會治理的理想狀态,強調統治者德政與自然和諧的關系,體現了古代“天人感應”的思想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風不鳴條】是一個比喻性的詞語,形容風很大,卻沒有任何聲音。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風不鳴條的部首為風,筆畫數為9。 來源:《風不鳴條》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劉缵書》中,形容了齊國的孝莊幼主劉缵在位時,風雨交加,卻沒有雷電的現象,正如風大卻不發出聲音一樣。 繁體字:風不鳴條。 古時候漢字寫法:風不鳴條的古代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類似,部分筆畫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形狀保持一緻。 例句:今天又是大風,但是風不鳴條,所以我們隻感受到了風的力量,卻聽不到聲音。 組詞:風雨交加、風起雲湧、風和日麗。 近義詞:風平浪靜、風聲鶴唳。 反義詞:風聲鶴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