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黎庶的意思、黎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黎庶的解釋

[the common people;the multitude] 衆民,民衆

詳細解釋

黎民。《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騶衍 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 宋 範仲淹 《奏上時務書》:“國侵則害加黎庶,德敗則禍起蕭墻。”《紅樓夢》第一一四回:“上慰聖心,下安黎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黎庶是漢語中表示"百姓、民衆"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字形結構溯源 "黎"本義指用黍米制作的糨糊,《說文解字》釋為"履黏也",後假借為"衆"之意;"庶"甲骨文作"石下有火"形,本義為煮食器具,引申為"衆多",《爾雅·釋诂》注"庶,衆也"。二字組合強化了"衆多百姓"的含義,見于《詩經·大雅·雲漢》"周餘黎民,靡有孑遺"的早期用例。

二、曆史語義演變 自漢代始,"黎庶"成為固定搭配,《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黎庶無繇,天下鹹撫",《漢書·禮樂志》有"故禮樂刑政而黎庶仁壽"之說。唐宋時期詞義擴展,白居易《賀雨》詩雲"皇天與後土,所感無不通。稽首千萬拜,獻我君主前。黎庶盡知此,安敢尚盤桓",賦予其"受統治者管理的平民階層"的政體内涵。

三、現代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其詞性為名詞,釋義包含雙重維度:一是指代普通民衆群體,《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為"百姓;民衆";二承載着政治倫理色彩,如《辭海》解釋其使用時多關聯"黎庶塗炭""黎庶安康"等涉及民生狀态的表述。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政論文章及傳統戲曲唱詞。

注:本文釋義參考自北京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及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黎庶”是古代漢語中表示百姓、民衆的詞彙,常見于曆史文獻及文學作品,其含義和使用特點如下:

一、基本釋義

黎庶(拼音:lí shù)指代普通民衆,與“黎民”“庶民”同義,強調社會中的廣大平民群體。例如:

二、詞源與結構

三、曆史用例與文學意象

  1. 治國理念:常與統治者的責任關聯,如魏征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黎庶”喻水,警示君主重視民意。
  2. 和平象征:如“黎庶安居”“三世無犬吠之警”等描述,體現民衆在太平時期的安定生活。
  3. 道德勸誡:範仲淹在奏折中強調“德敗則禍起蕭牆”,主張以德政惠及黎庶。

四、近義詞與用法

總結來看,“黎庶”一詞承載了中國古代“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常見于強調統治者與民衆關系的語境中,具有鮮明的曆史和文化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騃穉榜檠辨雪餔糜慚荷孱陋誠士充電舂揄傳節丹樞盜天的笃戲對立扼亢拊背風局否決權工段長官祿花把勢胡盧蹄江鰌進貢金較機弋踞慢亢言孔雀花括樓老人家勞師動衆樂樂酡酡離恨天劉寄奴留款龍髓露電謾諕明鮮摹帖盤足屏面勤重溽熱埽眉才子閃蕩勝母逝踵拾纂雙祧輸出水戲嵩生嶽降送獻宿老退關微種文人畫吾公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