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趕缯船的意思、趕缯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趕缯船的解釋

清 時一種用于海戰的快艇。《清史稿·兵志六》:“ 雍正 二年,額定四種戰船:曰水艍船,曰趕繒船,曰雙篷船,曰快哨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趕缯船是中國清代水師(海軍)廣泛使用的一種重要戰船類型,主要活躍于東南沿海地區,尤其在福建、廣東水師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名稱中的“趕”字,意指其船體修長、航速較快;“缯”字則指其配備的漁網(一種大型拖網),反映了此類船隻可能由大型漁船改造或借鑒漁船設計而來的曆史淵源。

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曆史背景與功能定位

    • 趕缯船是清代前期至中期(約17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葉)沿海水師的主力戰艦之一。它主要用于近海巡邏、緝捕海盜、護航漕運、守衛海疆等任務。在清代水師體系中,趕缯船通常屬于“外海戰船”或“大號戰船”類别,其噸位和火力大于同期的“哨船”、“米艇”等小型船隻,是維持沿海治安和防禦的重要力量。其設計兼顧了適航性、載重能力和一定的武裝配置,特别適合在風浪較大的外海活動。
  2. 結構與特點

    • 船型結構: 趕缯船通常采用福船船型(福建地區傳統船型),具有尖底、高尾樓、方頭方艄(船首船尾較方)的特點。這種結構使其在近海和遠洋航行中都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抗風浪能力。
    • 尺寸與噸位: 不同時期和地區的趕缯船尺寸有所差異,但通常屬于中型戰船。據史料記載,大型趕缯船長可達十丈以上(約30多米),寬約兩丈(約6米多),可載兵數十人至百餘人。船體結構堅固,設有多個隔艙(水密艙),提高了抗沉性。
    • 帆裝與動力: 主要依靠風帆驅動,通常配備多桅多帆(如三桅),帆裝形式多樣,以適應不同風向。有時也配備槳橹作為輔助動力,尤其在無風或進出港時使用。
    • 武器裝備: 作為戰船,趕缯船配備有火炮。其數量根據船的大小和任務而定,通常在數門至十餘門之間,多為前膛裝填的舊式火炮,布置在船首、船尾及兩舷。此外,船上水兵還配備有火槍、弓箭、刀矛等冷熱兵器用于接舷戰。
  3. 演變與影響

    • 趕缯船的設計和使用貫穿了清代的大部分時期。隨着西方船堅炮利技術的沖擊,特别是在第一次鴉片戰争(1840-1842)後,清政府認識到傳統水師戰船的落後,開始嘗試仿造西洋艦船(如“同安梭船”等)或直接購買洋船。傳統的趕缯船逐漸無法滿足近代海戰的需求,其地位和作用開始下降。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它仍是沿海水師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直至清末近代海軍建立。其設計理念和建造技術對後世中國木帆船的發展也有一定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趕缯船”一詞具有雙重含義,既指清代的一種船舶,也被引申為成語使用。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作為船舶的釋義

  1. 基本定義
    趕缯船是清代中國大型福船的一種,主要用于海戰、捕魚和運輸木材。因船底塗白灰或白漆以防止藤壺等海洋生物腐蝕,故又稱“白底船”。

  2. 結構與性能

    • 尺寸:大趕缯船長約36米,寬7米,有24個船艙,載重可達1500石(約90噸);中型船則長約23米,寬6米。
    • 人員配置:大船配備30餘名水手和船工,外加80名水兵;中型船配20餘人和60名水兵。
    • 特點:雙桅、雙舵設計,適應遠洋航行,具有較強抗風浪能力。
  3. 曆史作用
    原為福建沿海民間漁船,因載重優異、適合深海作業,逐漸被水師改造為戰船,成為清前期主力戰艦之一,在剿滅海盜和保衛海疆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作為成語的釋義

  1. 引申含義
    成語“趕缯船”形容行動迅速、不留餘地,源自船舶快速行進的特點。
    •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高效、果斷的決策或執行過程,例如“他辦事如趕缯船,從不拖延”。

三、曆史背景與演變


參考資料

以上信息綜合自漢典、搜狗百科及清代水師研究文獻()。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清史稿·兵志》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忿幫兒邦賦保生杯盞不記前仇殘橫車蹬垂翼出語成章丹臼丹山丹霄姿疊床架屋丢面子多會觚翰貴本櫃台黑翠後着嘩嘩黃毛彙報會蕙蘭回觑嘉獎極促金葉表濟恤眷留句龍塊體龍卧蟆蝈蒙鸠鴾鷡潛消默化圻甸青環瓊林苑髯參軍搔屑生币十半實蕃有徒松紋唐溪貪賈歎仰跳劍唯物主義甕天蠡海五美下材缃梅筅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