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麵蠒”。一種包有餡的饅頭。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探官》:“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麪蠒,以官位帖子,蔔官位高下,或賭筵宴,以為戲笑。” 宋 陳元靓 《歲時廣記·人日·造面繭》:“《歲時雜記》:人日京都貴家造麵蠒,以肉或素餡,其實厚皮饅頭餕餡也。名曰探官蠒。”
“面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詞義解釋
“面蠒”指的是一種帶餡的饅頭,主要用于唐宋時期的節慶或占卜活動。根據記載,五代至宋代時,京都貴族會在正月十五制作這種食物,并在其中放入寫有官位名稱的紙條,通過食用後的結果來占卜官運或作為宴會遊戲(如“探官蠒”)。其外形類似厚皮饅頭,餡料可為葷素。
曆史背景
這一習俗反映了古代飲食文化與占卜、娛樂的結合。例如《開元天寶遺事·探官》和《歲時廣記》均提到,面蠒在節日中兼具食用與社交功能。
補充說明
“蠒”為“繭”的異體字,可能因食物形似蠶繭而得名。需注意該詞現代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記載。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歲時廣記》《開元天寶遺事》等文獻原文。
面蠒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面”和“蠒”兩個字組成。面蠒通常表示一種陳舊、浮誇的言辭或行為。
面蠒的左邊是“面”字,意為面目、表面;右邊是“蠒”字,是由蟲和負組成。
面字的部首是面,總筆畫數是9;蠒字的部首是蟲,總筆畫數是10。
面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中,主要用于形容文字華麗卻缺乏實際内容的現象。繁體字形為“麵蠒”,在繁體字中仍然常用。
古代漢字的寫法在演變過程中存在多種變化。對于面蠒這個詞,古代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由“面”和“蠒”兩個字組成。
1. 他的演講充滿了面蠒,聽起來很花哨卻沒有實質内容。
2. 這篇文章的用詞過于面蠒,讓人讀起來感覺空洞無物。
面目蠒政(形容言辭或行為華麗而沒有實際内容)
花哨、空洞、浮華、虛飾
樸實、實在、真實、質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