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疲乏而瘦弱。《北齊書·陳元康傳》:“從 高祖 破 周文帝 於 邙山 ,大會諸将議進退之策,鹹以為野無青草,人馬疲瘦,不可遠追。”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去歲十月至其今年三月,恒菜食,既辛苦疲瘦,姨母更勸令漸進,裁少少而已。”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清查之法》:“如疲瘦老殘、不堪應差者,退令買補,不得草率交收,自貽賠累。”
“疲瘦”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í shòu,主要用于形容人或動物因疲勞、消耗過度而導緻的消瘦狀态。以下是綜合解釋:
“疲瘦”強調因外部壓力或内在消耗引發的雙重負面狀态,兼具“疲勞”與“消瘦”的特征,常見于曆史或文學描述,現代使用較少。如需更詳細古籍例句,可參考《北齊書》或《冥通記》。
《疲瘦》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疲和瘦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身體疲憊、消瘦,形容人因疾病或精神壓力過大而瘦弱的狀态。
《疲瘦》這個詞的部首是疒和疔,分别位于疲和瘦兩個字的左側。疲字的筆畫數是10,瘦字的筆畫數是12。
《疲瘦》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出自施耐庵的《水浒傳》第二十四回:“公然來作強者,反不是英雄也。打草驚蛇,隻疲瘦無功。”繁體字形為「疲瘦」。
在古時候,疲瘦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例如,明朝張溥的《字彙補》中将疲寫作「疲」,瘦寫作「鬆肻」。古時寫法也因地域和個人的差異而有所變化。
1. 她病倒之後,瘦得像個紙片人,真是疲瘦不堪啊。
2. 長時間工作緊張,容易讓人變得疲瘦不堪。
疲頓、疲乏、疲勞、消瘦、瘦弱
瘦弱、消瘦、骨瘦如柴、面黃肌瘦
蒼勁、精神煥發、肥胖、健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