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梵志的意思、梵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梵志的解释

(1).梵语意译。指婆罗门。 印度 古代四个种姓之一。《旧唐书·西戎传·天竺》:“俗皆徒跣。衣重白色,惟梵志种姓披白叠以为异。”《翻译名义集·外道》:“婆罗门……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独取梵名,惟五 天竺 有,餘国即无。诸经中梵志即同此名。”

(2).梵语意译。古 印度 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称。《大智度论》卷五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南朝 梁 萧统 《同泰僧正讲》诗:“若人聆至寂,寄説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初,尊者( 脇尊者 )之为梵志师也,年垂八十,捨家染衣。”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原道>闢佛老》:“如《寳云经》所説,菩萨善解回转外道方便。菩萨於外道中化作七梵志、尼犍就学经法,精进勇猛,细密威仪,胜彼外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梵志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随历史与佛教文化传播而演变,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一、古印度种姓音译(本义)

梵志音译自梵语"Brāhmaṇa"(婆罗门),指古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祭司阶层,掌握宗教祭祀与文化传承。

例证:

《俱舍论》云:"婆罗门,此云梵志。"

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八释:"梵志,谓净行也,即婆罗门种。"


二、佛教对修行者的泛称(引申义)

佛教传入中国后,"梵志"引申为追求精神解脱的修行者,不限于婆罗门种姓,而强调其"志求梵天(清净境界)"的修行本质。

例证:

《维摩诘经·方便品》:"佛道超诸所有,梵志所不能及。"

南朝梁僧祐《弘明集》载:"梵志者,修净行之称也。"


三、唐代诗僧王梵志的专称(文化符号)

唐代白话诗人王梵志 以通俗诗作传播佛理,其名号成为文化符号,"梵志"由此衍生出"通俗劝世诗人" 的特定含义。

例证:

敦煌写本《王梵志诗集序》:"但以佛教道法,劝化凡愚。"

宋代《历代法宝记》称其诗:"直言时事,不浪虚谈。"


词义演变脉络:

古印度祭司阶层(种姓) → 佛教修行者(精神追求) → 通俗教化诗人(文化象征)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梵志"词条)
  2. 丁福保. 《佛学大辞典》[M]. 文物出版社, 1984.
  3. 项楚. 《王梵志诗校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4. 季羡林. 《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M].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

(注:因文献版权限制未提供链接,读者可通过权威学术数据库或图书馆查阅上述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梵志”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宗教及文化背景综合理解:

一、印度宗教与社会中的核心含义

  1. 婆罗门种姓的别称
    梵志是梵语“Brahmacārin”的意译,指印度四大种姓之首的婆罗门阶层。婆罗门自诩为“梵天口生”,负责宗教祭祀与知识传承,享有崇高社会地位。《旧唐书》记载其服饰特征为“披白叠”,与其他种姓相区别。

  2. 外道出家者的通称
    佛教经典中将非佛教的出家修行者统称为梵志,包括耆那教、数论派等思想流派。如《大智度论》提到:“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强调其追求清净却未入佛法的特质。

二、哲学与修行层面的延伸

三、作为人名的寓意(次要含义)
现代语境中,“梵志”作为复合名使用:“梵”取草木茂盛或清净之义,“志”表志向,整体寓意淡泊明志、心性平和。但此用法与宗教历史含义无直接关联。

梵志的核心定义需回归印度文化语境,既可指特定社会阶层(婆罗门),亦可泛指出家修行者群体,其内涵随佛教传播逐渐扩展至哲学领域。

别人正在浏览...

安禅饱卿抱薪救火包银扁巾边楼部运逞刑出丑独峯牛扼喉抚背二轮车風帽副官浮磬哥老会耕垦乖言光棍一条归孙黑云压城城欲摧横冲直撞火苗金璧辉煌径赛进军扃鐍颗涷快照略刃炼珍镣锁凌霄花隆崛隆时乱七八遭卢布履任庙廊冥籍南天竹辟倚破甑铺程清正廉明羣属神魂飞越矢口摔交琐族藤纸团头聚面托裱唾津外传畏备物表五吏无隙香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