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番陽的意思、番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番陽的解釋

脈病名。《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以知 項處 病者,切其脈得番陽,番陽入虛裡, 處 旦日死。” 司馬貞 索隱:“脈病之名曰番陽者,以言陽脈之翻入虛裡也。”

湖名。 鄱陽湖 。在 江西省 北部。 元 範梈 《度澤過關山》詩:“朝臨 昌邑 浦,夕指 番陽 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番陽"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并非獨立收錄的常見詞條,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及曆史文獻進行考釋。根據漢語構詞法與曆史語料分析,該詞可能包含以下兩種釋義方向:

一、作為曆史地名的專稱 "番陽"最早見于《史記·東越列傳》,指代秦漢時期的番陽縣(今江西鄱陽縣)。"番"通"鄱","陽"取"水之北"的古義,因位于鄱江(今饒河)北岸得名。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豫章郡時,番陽縣為其下轄十八縣之一,後因水患遷治所至鄱江北岸,更名"鄱陽"(見《漢書·地理志》)。該用法屬特定曆史地理名稱,現代漢語中僅存于古籍文獻。

二、中醫脈象術語的别稱 在《黃帝内經·素問》及後世醫籍中,"番陽"可指代脈象異常。《素問·大奇論篇》載:"脈至如省客……此謂番陽",描述脈象忽來忽止、起伏不定如訪客般無常的狀态,多與髒腑氣機逆亂相關。明代張介賓《類經》注解:"省客者,如省問之客,或去或來也。番陽者,陽邪盛而反複也。"此義項屬中醫專業術語,現代日常用語已罕用。

學術考辨要點:

  1. 詞源流變:"番"古音同"鄱"(*pʰɑ),秦漢簡牍中多混用,至《說文解字》仍注"番,獸足也",作地名系假借;"陽"從阜昜聲,本義為山南水北。
  2. 語義消亡:自南朝《宋書·州郡志》載"鄱陽太守,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孫權分豫章立"後,官方文書皆用"鄱陽","番陽"作為地名漸廢。
  3. 專業術語局限:中醫"番陽"脈象需結合"省客脈""交漆脈"等關聯概念理解,現代中醫教材多采用"促脈""結脈"等标準化表述。

建議查證文獻:

因該詞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工具書未單列詞條,釋義需依托專業古籍考據成果。

網絡擴展解釋

“番陽”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脈病名(醫學領域)

  1. 來源與定義
    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指一種脈象異常的病症。據記載,倉公(淳于意)通過切脈診斷項處“得番陽”,并預言其病情兇險。
  2. 病理特征
    司馬貞《索隱》解釋為“陽脈翻入虛裡”,即陽脈異常進入虛裡(心尖搏動處),預示病情危重。

二、地名(江西省鄱陽縣古稱)

  1. 曆史沿革
    古稱“番(pó)邑”,漢代更名為鄱陽縣,屬豫章郡,現為江西省試點省直管縣之一。
  2. 地理位置
    位于鄱陽湖東岸,地處東經116°23′至117°06′、北緯28°46′至29°42′之間,北接彭澤縣及安徽省東至縣。

讀音與用法區分

若需進一步了解鄱陽縣曆史或中醫脈診案例,可參考《史記》原文或地方志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把把拔絜苞藏逼遏不安本分黪黩鈔絶儲峙單袷蹈詠帝國州大廈飛翼诽訿鳳箫負資産怪嚴慣使歸農海垂鶴鳴山鶴台黃千葉黃台吉枅栌獍枭進退中度栲掠奎蹄藍湛湛斂步蛎灰籬槿菱黃論辟羅诃旄俊孽牙抛開瞧不起怯頭怯腦奇峭犬迹狐蹤任其自流人煙浩穰三大禮賞戀受廛霜辰爽身粉寺卿肆行無忌邃雅通關藤忘命萬或相和歌縣人宵程瀉證釁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