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制,天子親享 太清宮 、太廟,合祭天地于南郊,謂之三大禮。 杜甫 有《進三大禮賦表》,分《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于南郊賦》。 明 邱濬 《大學衍義補·郊祀天地禮》:“ 唐玄宗 天寶 元年二月敕:凡所祠享,必在躬親。其皇地祇,宜就南郊合祭。是月十八日親享 玄元皇帝 于 太清宮 ,十九日親享太廟,二十日合祭天地于南郊,謂之三大禮。”
“三大禮”主要有兩種不同範疇的解釋,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指唐玄宗時期确立的三項最高規格的皇家祭祀儀式:
曆史背景:
此制度确立于開元、天寶年間,杜甫曾作《進三大禮賦表》詳述其儀軌(含《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于南郊賦》三篇)。該典禮整合了唐代儒道融合的政治理念,強化皇權合法性。
部分文獻中“三禮”指儒家三部禮學經典,與唐代制度無關:
在曆史文獻中遇到該詞時,需結合文本時代背景判斷具體指向。唐代文獻多指祭祀制度,而經學讨論則指向儒家經典。
(注:、9等低權威性來源内容與高權威來源一緻,故未單獨标注)
《三大禮》一詞源自于中國傳統婚禮習俗,指的是婚姻中新娘家庭向新郎家庭所贈送的三種重要禮物。這三種禮物分别為聘禮、過大禮和迎親禮,代表了雙方家庭的喜慶和祝福。
《三大禮》一詞的部首分别為「言」和「示」。其中,「言」作為左邊的部首表示與語言相關的事物,「示」作為右邊的部首表示與表明、表示相關的事物。
根據筆畫的劃分,「三大禮」總共有11劃,其中「三」為三劃,「大」為三劃,「禮」為五劃。
《三大禮》一詞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社會,婚姻被看作是家族之間的聯姻,通過婚姻的形式來加強家族之間的聯繫。因此,婚禮也是非常注重禮儀和儀式的。
在繁體字中,「三大禮」中的「禮」用字與簡體字「禮」一緻,隻是書寫形式上有所差異。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三大禮」的寫法常有一些變化。例如,「示」部旁常以「⺭」代替「示」,使得「禮」字的右半部分寫作「⺭式」。此外,「大」字的上半部分有時會寫成「一」或者「丿」。
1. 在傳統婚禮上,新娘家庭要向新郎家庭送上三大禮,表達對婚姻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2. 他們以一場盛大的婚禮,表達了對父母雙方的感激之情,也表示了對未來的承諾和責任。
三全大餐、三思而後行、三分天下、大禮堂、禮儀之邦
近義詞:三重禮、婚禮、結婚禮儀
反義詞:無禮、失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