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燔丧的意思、燔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燔丧的解释

烧毁。 三国 魏 曹操 《薤露》诗:“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燔丧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古籍用例中解析:

  1. 字义解析

    • 燔 (fán):本义为焚烧。《说文解字》释:“燔,爇也。” 引申为烧毁、毁灭之意。
    • 丧 (sàng):本义为失去、灭亡。《说文解字》释:“丧,亡也。” 引申为丧失、消亡。

      因此,“燔丧”二字结合,核心含义指焚烧毁灭、彻底丧失,强调一种彻底的、毁灭性的消亡。

  2. 核心含义

    该词主要用于描述事物(尤其是抽象事物如文化、精神、元气等)遭受彻底的毁灭或丧失,程度较深。例如:

    • 指文化、典籍、礼乐等精神财富的毁灭。如《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中提到:“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说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以通为奉常,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至孝文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乃草具其仪,天子说焉。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故其议遂寝。……至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仲舒对策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虽未直接使用“燔丧”,但描述的正是秦火之后礼乐文化的燔丧状态及其恢复的艰难。
    • 指国家元气、生机的耗竭。如描述战乱或暴政导致国力衰微、民生凋敝。
    • 指个人精神、意志的消沉颓废。形容精神萎靡,失去活力与进取心。
  3. 文献例证与参考

    该词在现代常用词典中收录较少,其释义主要依据古籍用例及权威辞书对字源的训释: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对“燔”的释义包含“焚烧;烧毁”,对“丧”的释义包含“失去;灭亡”。“燔丧”一词虽可能未单独立目,但其组合含义清晰。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同样提供了“燔”与“丧”的准确古义,为理解“燔丧”提供了基础。
    • 古籍用例:如班固《汉书》中关于秦火后文化状况的描述(见上文节选),虽未直接用“燔丧”一词,但后世常用“燔丧”来概括此类文化浩劫。更直接的用例可能散见于其他古代史论或文论中,需具体文献检索。

“燔丧”意指焚烧毁灭、彻底丧失,常用于描述文化、精神、元气等抽象事物遭受的毁灭性打击或消亡状态,是一个带有强烈负面色彩和程度较深的古汉语词汇。其理解需结合“燔”、“丧”的古义及古籍中的相关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燔丧”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烧毁,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操的《薤露》诗:“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描述的是国家基业被摧毁、宗庙遭焚毁的情景,其中“燔丧”指用火焚烧使其毁灭。

  2. 语境与用法

    • 在古文中多用于形容战乱或灾难导致的彻底毁灭,如城池、宗庙等被焚毁。
    • 现代使用较少,偶见比喻义,例如“燔丧旧制”表示彻底废除旧制度。
  3. 字义解析

    • 燔(fán):焚烧,如《诗经》中的“燔柴祭天”。
    • 丧(sàng):丧失、毁灭,与“燔”组合强化了“焚毁殆尽”的语义。
  4. 近义词与相关词
    近义词包括“焚毁”“毁灭”,而“燔书坑儒”“以煎止燔”等成语中的“燔”也保留了焚烧的含义。

“燔丧”是一个具有强烈破坏性色彩的词汇,多用于描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彻底焚毁现象,现代语境下较少使用,但可通过经典文献理解其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按籍敖慢包米迸涕变泐避强打弱博长晨飡城市化赤红崇宏畴墅川蜀窜恶点辱地罗顶包东转西转都鹅杜秋飞鱼服封桩纷哓弗康改错汞砂钩心斗角管华涫汤桂席俭苦九刑楷范考点克什米尔兰艾冷凝器连到马德里马群弄巧成拙骈立箝求惬志骐驎亲乐日佣尸乡翁疏怀水隍唐窑填淤统一体挽救问号文课乌玉玦无遮相里小炉儿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