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錢物用盡,囊空如洗。《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 陳秀才 那時已弄得甕盡杯乾,隻得收了心,在家讀書。”
“甕盡杯乾”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含義
字面指甕(儲水容器)和杯(酒器)中的東西全部耗盡,比喻財物用盡、陷入貧困的狀态。核心含義強調資源或錢財的徹底枯竭,常與“囊空如洗”同義使用。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明代淩蒙初的《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陳秀才那時已弄得甕盡杯乾,隻得收了心,在家讀書。” 此例通過人物困境,生動展現成語的語境。
三、使用場景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語法功能
多作謂語或定語,如“他如今甕盡杯乾”(謂語)、“甕盡杯乾的處境”(定語)。
注意:部分資料提到該成語可指“用盡辦法”,但主流解釋更側重財物耗盡,使用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
《甕盡杯乾》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瓶瓶罐罐被喝得一滴不剩的樣子,意思是完全用盡、耗盡。該成語由4個字組成,拆分為瓦(瓦字旁)、盡(屍字旁、侖字),杯(木字旁、不字旁)、乾(二框、幹字旁)。其中,瓦、木、幹是部首,瓦和幹都是屬于字形部首。
《甕盡杯乾》源自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最早見于唐代詩人杜牧的《秋日金陵有懷》:“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戀繁華盡,此恨西風無盡時。須酒漫勾漫共賞,卻話巴山夜雨時。”其中“艱難苦戀繁華盡”一句中的“繁華盡”被後人引申為“甕盡杯乾”。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甕盡杯乾”,字形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多了繁體字的繁複筆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特别是小篆字體中,甕的寫法有所不同。它的部分字結構是由兩個屍字旁組成,上下兩半相互垂直對稱。
以下是一個使用《甕盡杯乾》的例句:“他努力工作,為了追求成功,猶如喝了甕盡杯乾,毫不保留。”這句話形象地表達了一個人全力以赴、不留餘地的奮鬥态度。
其他與《甕盡杯乾》意思相近的成語有“一滴不剩”、“榨幹剩盡”等。而與此相反的成語則包括“豪情壯志”、“千篇一律”等,這些成語強調保留、保存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