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瞶的意思、聾瞶的詳細解釋
聾瞶的解釋
耳聾眼瞎。喻愚昧無知。 宋 司馬光 《謝胡文學惠水牛圖二卷》詩:“有如歌《九韶》,鐘鼓樂聾瞶。” 明 楊慎 《藝林伐山·視聽》:“汨沒於聲之中者,謂之聾瞶;超脫於聲色之表者,謂之聰明。” 清 黃遵憲 《雜感》詩:“ 秦皇 焚詩書,乃使民聾瞶。” 别士 《刊印憲6*政初綱緣起》:“于是天下之人,皆謂專制之政,不足復存于天下;而我之大夫,亦不能如向日之聾瞶矣。”
詞語分解
- 聾的解釋 聾 (聾) ó 耳聽不見聲音:聾子。耳聾。發聾振聩(發出的聲音很大,使耳聾人也能聽見;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的人,使他們清醒。亦作“振聾發聩”)。 筆畫數:; 部首:耳; 筆順編號:
- 瞶的解釋 瞶 ì 察看:“趙簡子将襲衛,使史墨行瞶之。” 眼瞎:“如聾如瞶不少。” 瞶 ì 古通“聩”,耳聾。 古通“愦”,昏愦,糊塗。 筆畫數:; 部首:目;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聾瞶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聾瞶”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óng guì,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 字面意義:指耳聾與眼瞎的生理缺陷。
- 比喻意義:形容人愚昧無知,無法感知或理解事物,類似“閉目塞聽”的抽象含義。
2.文獻引用與用法
- 古典文獻:
- 宋代司馬光在詩中寫道:“有如歌《九韶》,鐘鼓樂聾瞶”(出自《謝胡文學惠水牛圖二卷》),以“聾瞶”反襯高雅音樂的感染力。
- 明代楊慎提到:“汨沒於聲之中者,謂之聾瞶”,強調沉迷表象會導緻認知的局限。
- 現代用法: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3.字義分解
- 聾(lóng):指聽覺喪失或遲鈍。
- 瞶(guì):本義為“察看”,但在此詞中引申為“眼瞎”,部分文獻中也通“聩”(耳聾)或“愦”(糊塗),強化了無知愚鈍的意象。
4.相關詞語與詩句
- 關聯詞:啟瞶振聾、警愦覺聾、醒聩震聾(均含“破除蒙昧”之意)。
- 清代黃遵憲詩句:“秦皇焚詩書,乃使民聾瞶”,借古諷今,批判思想禁锢。
提示
此詞在現代語境中罕見,若需引用建議标注出處,并注意其貶義色彩。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古典文獻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聾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
《聾瞶》(lóng guī)是一個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聾(lóng)指的是聽力缺陷,指人耳朵聽不見聲音的狀态,瞶(guī)則表示盲目,指眼睛看不見事物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聾:從耳(耳朵)部首,共有11個筆畫。
- 瞶:從目(眼睛)部首,共有13個筆畫。
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
《聾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這本古代漢字字典。該詞在古代的寫法為“耄眊”,後來演變為現代漢字中的“聾瞶”。
在繁體字中,聾瞶的寫法為「聾瞶」。
古代漢字寫法中,“耄”用兩個部首拼音合一,由耳和目兩個字形組成,表示聽力和視力的缺陷。
例句
1. 他患有聾瞶已經數十年,生活需要依賴他人。
2. 雖然面臨聾瞶的困擾,他依然堅持通過手語與人交流。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聾啞(lóng yǎ)
近義詞:聾盲(lóng máng)
反義詞:聰明(cōng míng)、明亮(míng liàng)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