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燕麥的别名。《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明道二年》:“飢民有食烏昧草者,擷艸進禦,請示六宮貴戚,以戒侈心。” 明 楊慎 《丹鉛總錄·花木·烏昧草》:“烏昧草,即今野燕麥。 淮南 謂麥曰昧,故史從音為文。”
“烏昧草”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需從植物學和文學比喻兩個角度理解:
指野燕麥的别名,屬于禾本科植物,常見于田野或荒地。這一名稱在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如《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明道二年》提到饑民食用烏昧草,明代楊慎《丹鉛總錄》也考證其與野燕麥的關系。該名稱可能源于方言對“麥”的發音轉化(淮南地區稱麥為“昧”)。
作為成語使用時,由“烏昧”(黑暗愚昧)和“草”(無根基)組合而成,形容缺乏知識、思想混沌的人。常見于以下語境:
可通過《漢語詞典》或曆史文獻查閱更詳盡的古籍用例。
烏昧草是一個比喻性詞語,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迷惑、不明事理的狀态。烏昧表示黑暗、晦澀,草指的是草木茂盛的樣子。因此,烏昧草意味着蒙在鼓裡、茫然不知、混沌的狀态。
烏昧草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烏 (wū)和木 (mù),其中烏作為部首,表示黑色;木作為部首,表示與植物生長相關。它的筆畫數分别是烏(1畫),木(4畫),草 (9畫)。
烏昧草這個詞語源自古代的文學作品《莊子·齊物論》。在這篇文章中,烏昧草用來形容人們對宇宙、人生的迷惑和不了解。在繁體字中,烏昧草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烏昧草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烏在古代的寫法是烏,昧的古代寫法是昧、冥,草的古代寫法是艸。因此,古代的烏昧草寫作烏昧艸。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簡化,而現代漢字則更加簡潔。
1. 他對這個問題一直烏昧不清,無法作出正确的判斷。
2. 這個國家的政策過于烏昧,給了人民很大的困惑。
烏昧草的相關詞語有:烏煙瘴氣、烏有之鄉、烏七八糟。
烏昧草的近義詞包括:蒙昧無知、糊塗不清、迷離難辨。
烏昧草的反義詞是明理明智,表示理解清晰,明白透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