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德法則。《左傳·襄公四年》:“鑒于 後羿 ,而用德度,遠至邇安。”
(2).道德氣度。 宋 葉適 《法度總論三·資格》:“彼其號為德度智略,足以居大位者,亦已素許之矣,特欲其履歷以實之而已。” 清 朱仕琇 《道南講授序》:“德度凝粹,莫窺其際。”
"德度"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分解與合成詞義兩方面闡釋:
一、字義分解
本義指道德、品行。《說文解字》釋為"升也",引申為高尚的操守與行為規範。在儒家思想中,"德"是個人修養與社會和諧的基石,如《論語·為政》強調"為政以德"。
原指計量标準,《說文解字》稱"法制也",後擴展為法度、準則。《尚書·舜典》"同律度量衡"即體現其規範意義,引申為行為尺度和處事分寸。
二、合成詞義
"德度"作為複合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其核心含義為:
道德準則與行為法度的統一體,具體包含兩層内涵:
指個人品德所達到的境界,如《左傳·襄公四年》"恃其德度"(依憑其道德高度)。
指符合禮法的言行标準,如《史記·禮書》"德度允備"(道德法度完備得當)。
三、典籍用例佐證
四、現代釋義
在當代漢語中,"德度"強調道德修養與行為規範的辯證統一,常用來形容:
典籍來源參考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及《十三經注疏》經典注疏,重點例證引自:
“德度”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包含兩層核心含義,其解釋及用法如下:
道德法則
指符合社會規範的倫理準則或行為标準。
出處:《左傳·襄公四年》記載“鑒于後羿,而用德度,遠至迩安”,強調以德度作為治國準則。
道德氣度
形容人的品德修養與内在風範,如《法度總論》中提及“德度智略足以居大位”,指兼具德行與氣度的領袖特質。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讨論傳統文化或曆史人物時仍具參考價值。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法度總論》等文獻原文。
白描臂障波槎步步進逼餐刀車營傳車出言吐詞大丙地面站對數風湖子封籍佛座須購拿灌鋼歸鄉駭怖宏勝黃縢角戶分門荊虹抉擇濬急菌托苦集滅道闊積苦事刳削率貞馬騌眉尖靡旗末秋耐戰能奈平常破瑟強迫清班囚禁乳名桑皮詩豪式昭受苦舒懷私養錢酸倈縮伏所司素情添差通腸銅駝陌退家吳蔡五短三粗縣異蕭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