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桐與楸樹。二木皆逢秋而早凋。《楚辭·九辯》:“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 朱熹 集注:“梧桐,楸梓,皆早凋。” 南朝 梁 鮑泉 《秋日》詩:“露色已成霜,梧楸欲半黃。” 唐 劉禹錫 《秋聲賦》:“至若松竹含韻,梧楸蚤脫;驚綺疏之曉吹,堕碧砌之涼月。” 宋 秦觀 《春日雜興》詩之二:“璧月鑒廉櫳,珠星絡梧楸。”
“梧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梧楸”指梧桐與楸樹兩種樹木,二者均因秋季早凋而被并稱。這一解釋在《楚辭·九辯》、南朝鮑泉《秋日》詩、劉禹錫《秋聲賦》等古籍中均有體現。例如:
部分資料(如)提到“梧楸”可比喻人自立、不依賴他人,取意于兩種樹木的挺拔姿态。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例證,可能為現代引申或特定語境下的比喻。
若需進一步考證成語用法,建議查閱權威成語詞典或更多古籍文獻。
梧楸(wú qiū)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其中,梧(wú)是樹名,指梧桐樹;楸(qiū)是樹名,指楸樹。因此,梧楸可以理解為指代梧桐樹以及楸樹。
梧字的部首是木,楸字的部首也是木。在《康熙字典》中,梧字總筆畫數為11劃,而楸字的總筆畫數為13劃。
梧字的繁體寫法為梧,楸字的繁體寫法為楸。在繁體字中,這兩個字的字形與簡體字基本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梧字的寫法有所變化。在古時候,梧字的常見寫法為戊,楸字的常見寫法為秋。這些古代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不常見。
1. 這個園子裡種滿了梧楸,給人一種清涼的感覺。
2. 拾步即至的路邊有幾棵參天梧楸,給人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
梧楸樹、梧楸林、梧楸葉、梧楸風、梧楸影。
梧楸與梧桐樹、楸樹可以視為近義詞,它們都指代相似的樹種。
梧楸并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