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抱愤的意思、抱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抱愤的解释

亦作“ 抱忿 ”。心怀忧愤或愤怒。 唐 皮日休 《悼贾文》:“当抱愤于渺藩兮,曾无足以少休。” 华亭过客 《<廿载繁华梦>序》:“每拔剑以唾壶,因人抱忿;或废书而陨涕,为古担忧。” 曹亚伯 《武昌起义》:“因未得万全之策,致暂缓挞伐之师,而兵心抱愤,跃跃欲试,势又不能復缓时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抱愤"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情感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语义两个层面解析。从构词法看,"抱"表示心怀、怀藏,《说文解字》释为"怀也";"愤"本义指郁结于心,《论语·述而》注疏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二者组合后,词义可归纳为:心怀激愤不平之气,特指因遭遇不公或理想受阻而产生的强烈负面情绪。

在具体语义指向上,该词具有三重内涵:其一强调情绪的内在性,如《汉语大词典》引《后汉书·袁绍传》"志士抱愤",突显情感积郁状态;其二暗含抗争意识,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抱愤于中"即暗喻批判精神;其三带有悲剧性色彩,多用于文人抒怀,如陆游诗作中"抱愤欲谁语"的孤独意象。

从词性演变看,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降低,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中。相较于近义词"愤懑"侧重生理反应,"抱愤"更强调主观意识的持续状态;与"怨恨"相比,其情感烈度更高且带有公共性特征。这种语义差异使该词在表达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意识时具有独特表现力。

网络扩展解释

“抱愤”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内心怀有强烈的愤懑或不满,通常因遭遇不公、冤屈或委屈而难以释怀。

二、字义分解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因社会不公、个人冤屈或历史事件引发的情绪,如:

  1. 文学作品中表达人物压抑的愤怒(例:唐·皮日休《悼贾文》“当抱愤于渺藩兮”);
  2. 历史事件中群体情绪的概括(例:武昌起义前士兵“兵心抱愤,跃跃欲试”)。

四、近义与关联词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参考查字典、爱站小工具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摆槊熛至笔花生侧足蚩妍淙淙存积弹责刀欛吊皮地球物理学砥刃冬珑多幸俸金焚盥覆宗搆媒观察所贵乡涸落鸿教花酒画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秸秆靖默警视开酒开例匮喂扩音机朗姆酒燎燔利快陵节六根论评绵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木蠹木圣蟠郁蹁跹轻齎气听曲听人工岛三儒涩辞沙三深仁厚泽诗选四奸条处屠牛吐玩怠向涂邪不敌正细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