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骨董羹的意思、骨董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骨董羹的解釋

取魚肉蔬菜等雜混烹制而成的羹。 宋 蘇轼 《仇池筆記·盤遊飯谷董羹》:“ 羅浮 穎老 取飲食雜烹之,名骨董羹。” 宋 範成大 《素羹》詩:“氊芋凝酥敵 少城 ,土藷割玉勝 南京 。合和二物歸藜糝,新法儂家骨董羹。” 明 李東陽 《謝邵地官汝學饋陶鼎次韻》:“茅柴火底春風軟,骨董羹中滋味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骨董羹是中國古代對火鍋類飲食方式的特定稱謂,其詞源可追溯至唐宋時期。據《漢語大詞典》解釋,“骨董”為象聲詞,原指器物碰撞聲,後引申為雜糅多種食材于一器的烹饪形式。該詞最早見于南宋林洪《山家清供》記載:“師雲:山間隻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意各以汁供。”此處描述的“撥霞供”即骨董羹的典型吃法。

從構詞法分析,“骨董”與“羹”結合形成偏正結構,其中“羹”指代濃湯類食物,《說文解字》釋“羹”為“五味和羹”,強調多種味道的調和。這種飲食方式在明清時期進一步發展,李漁《閑情偶寄》記載的“暖鍋”實為骨董羹演變形态,其核心特征保持食材雜煮、現烹現食的特點。

現代飲食文化研究中,骨董羹被視為中華火鍋文化的原型。北京民俗學會相關研究指出,該稱謂蘊含三大文化特征:一是器皿的複合功能(炊具與盛器合一),二是食材的隨機組合(兼容葷素百味),三是用餐的社交屬性(圍爐共食形式)。這些特征在當代火鍋文化中仍得以延續,如老北京涮羊肉器具便承襲了風爐、銅鍋等傳統元素。

需特别說明的是,“骨董羹”與“古董”概念存在本質區别。清代考據學家趙翼在《陔餘叢考》中明确辨析:“俗以什物叢雜者謂之骨董,蓋即‘汩董’之轉聲。”此處“汩董”即混雜之意,與珍貴古玩無涉,正符合飲食語境中食材雜煮的本義。該考據成果為現代《漢語源流大辭典》所采信,成為詞條解釋的重要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骨董羹”是古代一種混合多種食材烹制的羹湯,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将魚肉、蔬菜等不同食材混雜烹煮而成的羹類食物。名稱中的“骨董”在古漢語中有“混雜”之意,形容食材的多樣性。

  2. 别稱與節日習俗
    在吳中地區(今江蘇蘇州一帶),上元節(元宵節)有食用此羹的習俗,故又稱“和氣羹”“賀年羹”,寓意團圓和睦。

  3. 曆史文獻記載

    • 宋代蘇轼《仇池筆記》提到,羅浮山僧人穎老首創将各類飲食雜燴成羹,命名為“骨董羹”。
    • 範成大《素羹》詩中以“氈芋”“土薯”等素食混合,稱其為“新法骨董羹”,說明宋代已出現葷素不同版本。
  4. 名稱由來考據
    “骨董”原指古玩雜件,引申為“混雜”之義。因這種羹湯食材多樣、烹法不拘一格,故以“骨董”類比其雜糅特點。

  5. 文化意義
    明代李東陽詩句“骨董羹中滋味長”,側面反映其作為家常美食的悠久傳統,兼具實用性與文化趣味性。

别人正在浏覽...

哀叩搏獲策綏襯供酬奉翠斝麤衣粝食單褲大走碉樓地光兜頂訪樂繁奢反射費費鳳庭高頂帽更步孤辰寡宿櫃吏孤經絕句汗粒喉啭驕矜截搭題解典截然不同忌妻九集絶勝均等焜黃嗹喽淩煙閣鸾停鹄峙瞞然麼道門衢面果子篾黃内醪襻膊兒拼殺清泉權現冗絆士田四果飼食酸與宿谷鐵線通欄王義穩當文畝無隱閑伺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