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風筝的意思、風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風筝的解释

1.玩具。通常以竹篾为骨架糊以纸、绢而成,用长线系之,能乘风高飞。 明 陈沂 《询蒭录》:“风筝,即纸鳶,又名风鳶。初 五代 汉 李业 於宫中作纸鳶,引线乘风为戏。后於鳶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呼风筝。”《红楼梦》第七十回:“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綫,那风筝都飘飘颻颻随风而去。”

2.悬挂在殿阁塔檐下的金属片,风起作声。又称“鐡马”。 唐 李白 《登瓦官阁》诗:“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明 杨慎 《升庵诗话·风筝诗》:“古人殿阁簷稜间有风琴、风筝,皆因风动成音,自谐宫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風筝(简体:风筝)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文化内涵的名词,既指具体的传统工艺品与娱乐工具,也承载着丰富的民俗象征意义。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延伸及现代应用三个维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基础释义

  1. 器物定义

    指用竹篾做骨架,糊以纸或绢,并以长线牵引,借助风力放飞的空中玩具。古称“纸鸢”,五代后于鸢首置竹笛,风入发声如筝鸣,故得名“风筝”(《汉语大词典》)。其结构包含引线、骨架、蒙面、尾翼四部分,平衡与升力设计体现传统空气动力学智慧(《现代汉语词典》)。

  2. 字形溯源

    “風”为空气流动现象,“筝”为拨弦乐器,二字组合生动描述“风中鸣响”的特征(《说文解字注》)。简体字“风筝”保留形声结构,其中“争”部暗示线与风的角力关系(《汉字源流精解》)。


二、文化象征与民俗内涵

  1. 节令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至清明期间,放风筝是传统迎春活动,寓意“放晦气”——人们将灾病写在鸢尾,断线任其飘走,象征祛除厄运(《中华全国风俗志》)。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地仍保留大型风筝节,2006年“风筝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公布名录)。

  2. 文学意象

    在古典诗词中常隐喻自由与羁绊的矛盾,如曹雪芹《红楼梦》中探春以风筝自喻“游丝一断浑无力”;清代高鼎《村居》“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则描绘田园童趣(《全唐诗》《红楼梦》)。


三、现代应用与延伸义

  1. 科技衍生

    风筝原理启发现代飞行器设计,如英国工程师乔治·凯利1804年通过风筝实验奠定固定翼飞机基础(《航空史》)。当代无动力风筝承重达数吨,应用于气象观测、广告宣传等领域(《中国轻工科技》)。

  2. 隐喻用法

    口语中“断线风筝”指失去联系的人或物;“放风筝”在军事术语中表示诱敌战术,在人际关系中则暗喻若即若离的态度(《汉语惯用语词典》)。


权威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风筝”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风筝是一种传统玩具,由轻质材料(如纸、绢或布)铺粘在竹骨框架上制成,通常带有尾穗以保持平衡,通过长线牵引可随风飘扬于空中。

  2. 结构与材料
    传统风筝以竹篾为骨架,外覆纸张或丝织物,尾部系有长穗或飘带,利用风力与牵引线的控制实现升降和姿态变化。

  3. 别称与历史
    风筝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有多个别名,包括“风槎”“风鸢”“纸鸢”“鹞子”等。其中“纸鸢”常见于古籍,如唐代诗人元稹的诗作中便提及此类称谓。

  4. 其他含义
    唐代文献中,“风筝”另指悬挂于屋檐下的金属片,风吹时碰撞发声,类似风铃的功能。此用法与现代玩具的涵义不同,需结合语境区分。

  5. 文化意义
    风筝不仅作为娱乐工具,还承载民俗文化,例如清明放风筝的习俗,象征祈福与祛除晦气。此外,其工艺与飞行原理对现代航空学亦有启发。

以上内容综合了传统定义、别称演变及文化背景,更多历史文献记载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百无所成饱鼓鼓抱歉罢箸吧嚓冰衿簸扬糠粃菜邑雠杀春味楚声单篇刀光剑影道规德高望尊雕顇跌退独贤阿其所好二政泛齐番鸭讣书给孤独园公俸寡兄恒固红运荟萃简牒涧底松江胥就许卷帘门口甜乐宅罗兰锚泊没意思美滋滋命令句命箓抹丢跂坐券契泉韵攘头世讲失留疎剌失叙帅乘水涨船高塔楼挑中提存头盔委武香山寺小菜饭斜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