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漕運的意思、漕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漕運的解釋

[water transport of grain to the capital (in feudal times)] 舊指由水路往京城運糧或運送軍糧

詳細解釋

舊指從水路運輸糧食,供應京城或軍需。 漢 桓寬 《鹽鐵論·刺複》:“ 涇 淮 造渠,以通漕運。” 晉 王羲之 《與尚書仆射謝安書》:“今事之大者未布,漕運是也。” 宋 陸遊 《知興化軍趙公墓志銘》:“抵公去,所發漕運四十萬緡,不費一錢。”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利源調度·漕運》:“ 秦 伐 匈奴 ,令天下飛芻輓粟,此漕運之始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二節:“五八四年, 隋文帝 令 宇文恺 率水工開鑿 廣通渠 ,引 渭水 自 大興城 ,東至 潼關 ,長三百餘裡,漕運便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漕運是中國古代通過水路運輸糧食及其他物資的官方運輸體系,核心含義是利用天然或人工河道實現大規模物資調撥。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漕”指通過水道運糧,“運”即運輸,合稱專為供應京師、邊防而組織的糧賦水運制度。其運作包含三個層面:

  1. 運輸對象與範圍

    漕運以糧食為主體,唐代《新唐書·食貨志》記載“歲漕東南粟四百餘萬石”,宋代擴展至鹽、鐵、布帛等物資,形成覆蓋黃河、長江、運河三大水系的運輸網絡。

  2. 工程與管理體系

    包含河道疏浚、碼頭建設及轉運倉儲配套,明代設漕運總督衙門統一管理漕船、漕丁及漕糧驗收。清代《漕運全書》規定漕船載重“五百石為準”,并建立“漕糧兌運法”确保運輸效率。

  3. 社會經濟影響

    漕河沿線催生揚州、臨清等商業城鎮,元代開通海運後形成“河海并運”格局。據《中國經濟通史》統計,明清時期漕運年運量占全國稅糧總量的四分之三,維系着中央財政命脈。

網絡擴展解釋

漕運是中國古代通過水路運輸糧食等物資的官方制度,其核心含義與曆史演變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定義

“漕”字本義為水道運糧(),《說文解字》解釋為“水轉谷也”。漕運專指國家通過水路(河道或海道)調運糧食至京城、邊疆或其他指定地點,主要用于宮廷消費、軍需補給、百官俸祿及民生調劑()。

二、曆史發展

  1. 起源與早期階段
    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漕運雛形,諸侯國通過水路運輸軍糧();
    秦漢時期,秦始皇北征匈奴、漢代定都長安後,漕運成為固定制度()。

  2. 大運河時代
    隋炀帝開鑿通濟渠,連通黃河、淮河、長江,奠定大運河基礎,漕運進入鼎盛期();
    唐宋時期疏浚河道,設立轉運使等官職,宋代年漕運量達600萬石()。

  3. 海運補充與衰落
    元代開辟海運航線,自劉家港經大沽口北上();
    清末因黃河改道、商品經濟發展,漕運于1901年廢止()。

三、運輸方式

四、作用與影響

  1. 政治經濟:保障中央物資供應,維護政權穩定;
  2. 社會文化:促進運河沿岸城市繁榮(如金灘鎮成為商貿樞紐),推動南北經濟交流();
  3. 弊端:征發民力導緻農民負擔加重,運輸成本高昂()。

五、相關術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漕運具體案例或制度細節,可查閱(大運河遺産網)或(塘沽海河漕運史)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備責邊子壁櫥出内詞社匆遽麤衣糲食埭岸蟺蜎蠖濩蹈道抵距堕髻獨一法道飛閣流丹費散分大小風荷橫攔豎擋懷書胡角虎柝艦船瀸積衿帶狷急考治科讁羸身流觀留駐納賂潘安縣畔等片甲潑奴胎迫屑蒲室七策五成瓊鋪曲操聲利場深謀遠略市鬨說是四世肆意妄為俗鄙速裝談麈天昏地黑投醪投籤完納蓊茂霧慘雲愁賢胤霞绡遐征新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