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ttle;finally] 做出最後決定;使免于不确定、不清楚或争論
事情還沒定局,明天可以再議
(1).固定不變的格局。 宋 廖行之 《病中寄武公望》詩:“世事彈棋無定局,人情蒙穽有深機。” 遊國恩 等《中國文學史》第七章第四節:“他們的創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打破傳統古文的陳規定局,自然地流露個性,語言不事雕琢,流利幹淨,是他們作品的特點。”
(2).指确定不移的形勢。如:這一次比賽的勝利,已成定局。
(3).做最後決定。 清 李漁 《凰求鳳·作難》:“既然如此,隻求你早些定局,省得苦了病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阻奸》:“目今議立紛紛,尚無定局。” 茅盾 《虛驚》:“回味着他的話,五個外江佬又有點惘然了;事情還沒有定局呢!”
“定局”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析:
名詞含義
指确定且不可改變的局面或形勢,常用于描述已成結果的客觀狀态。例如:“比賽勝負已成定局”。這一用法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廖行之的詩句“世事彈棋無定局”,比喻世事如棋局般變化無常(出自《病中寄武公望》)。
動詞含義
表示對某件事做出最終決定,強調結束不确定性。例如:“人員安排尚未定局”“雙方談判已定局”。此用法在清代文獻中已有體現,如李漁《凰求鳳》中“隻求你早些定局”。
使用特點
• 常見搭配:已成定局、尚未定局、大局定局
• 語境適用:多用于正式或書面場景,如局勢分析(“經濟複蘇已成定局”)、争議性決策(“方案争論三天後終定局”)。
注:部分古籍及現代例句引用自權威詞典釋義()。
定局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指的是某種事物或情況的方向或結果已經确定下來,不可更改。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某種局面或局勢的最終結局。
定局的拆分部首是宀(寶蓋頭部),木(木字旁)。它的總筆畫數是8。
定局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這本古代文獻中。在這個故事中,項羽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重要将領,他和劉邦是兩個相互對抗的勢力。最終,劉邦在垓下之戰中戰勝項羽,從而決定了中國政權的歸屬,即漢朝的建立。這個故事中的“定局”一詞就是指的劉邦在垓下之戰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從而确定了整個局勢。
定局的繁體字為「定局」,與簡體字寫法一緻。
在古代,定局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考古發現,古代的寫法可能為「訂局」,但是近代漢字的形态對于這個詞的寫法進行了規範,使其變為了「 定局」。
1. 這場辯論的結果已經定局,他将是我們的獲勝者。
2. 在政治競選中,最後一次辯論往往決定了候選人的定局。
确定、局勢、目标、走向
定數、定方、定案
未定、改局、變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