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立說。 漢 蔡邕 《月令問答》:“《書》有陰陽升降,天文曆數,事物制度,可假以為本,敦辭託説,審求曆象,其要者莫大于《月令》。”
“讬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解釋如下:
指對某人或某事的托付、依賴,也可理解為依托某種學說或理論來表達觀點。
詞源與結構
用法與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讬”字的字形演變或具體用例,可參考漢字典籍如《漢典》等來源。
《讬說》(tuō shuō)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向對方提出請求、托付或許願”。它包含了請求、祈求或期望的含義。
《讬說》由部首“言”和“言”的全寫“訁”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7。
《讬說》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由中國古代的文字學家所整理的。它的字形是在古代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
《讬說》的繁體字為「託說」。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讬說》的古代寫法為「託說」,字形上略微有所差異。
1. 請你向他讬說我對他的祝福。
2. 我讬說了一個心願,希望它能成真。
1. 拜讬:懇請幫助或協助。
2. 經讬:傳達或承擔特定請求或任務。
3. 謝讬:表達感謝的請求或願望。
1. 托付:委托或交付特定任務、責任或財産。
2. 請求:向他人提出協助、支持或勸請。
3. 祈求:懇求或乞求的意思。
1. 辭謝:拒絕或放棄請求或幫助。
2. 拒絕:對請求、委托或願望表示不同意。
3. 忽略:對請求或期望不予理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