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鼕鼕的意思、鼕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鼕鼕的解釋

1.象聲詞。常指鼓聲。 唐 顧況 《公子行》:“朝遊鼕鼕鼓聲發,暮遊鼕鼕鼓聲絶。” 宋 晁補之 《富春行贈範振》:“鼓聲鼕鼕櫓咿喔,争湊 富春 城下泊。” 清 洪昇 《長生殿·驚變》:“鼕鼕的鼙鼓喧,騰騰的烽火黫。”

2.街鼓俗稱。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厘革》:“舊制,京城内金吾,曉瞑傳呼,以戒行者。 馬周 獻封章,始置街鼓,俗號‘鼕鼕’,公私便焉。” 唐 裴翛然 《夜醉卧街》詩:“遮莫鼕鼕動,須傾滿滿杯。”參見“ 鼕鼕鼓 ”。

3.像鼓聲的聲響。《文明小史》第三回:“聽了聽二門外頭那人聲越發嘈雜,甚至拿磚頭撞的二門鼕鼕的響,其勢岌岌可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鼕鼕”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語言學解析

一、核心釋義

“鼕鼕”是漢語拟聲詞,模拟連續、沉重的敲擊聲,尤指鼓、敲門等有節奏的聲響。

二、語源與結構分析

  1. 字形溯源:

    “鼕”從“鼓”部(⿁),本義與鼓相關,《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但“鼓”部字多關聯擊打樂器。後起字“鼕”專用于拟聲,強化聲音的厚重感。

  2. 疊字修辭:

    雙音節疊用(AA式)是漢語拟聲詞的常見構型,通過重複增強聲音的節奏性與聽覺印象,如“咚咚”“隆隆”等。

三、經典文獻用例

  1. 古代詩文:
    •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鼕鼕鞳鞳夜潮鳴,大珠小珠落玉盤。” 以“鼕鼕”摹寫鼓聲,襯托音樂場景的磅礴(《全唐詩》卷四三五)。
    • 宋代陸遊《燕堂春夜》:“南樓鼓角鼕鼕。” 形容更鼓聲在夜間的回蕩(《劍南詩稿》卷十二)。
  2. 現代作品:

    老舍《四世同堂》中“街鼓鼕鼕”,以拟聲詞渲染戰時氛圍的壓抑感。

四、音韻特征

五、古今用法辨析

  1. 古代側重樂器聲:

    多用于描寫鐘鼓、更漏等禮器或報時器具,如《樂府詩集·郊廟歌辭》“鐘鼓鼕鼕”。

  2. 現代表達擴展:

    除傳統樂器外,亦形容重物落地、心跳劇烈等場景,如“心頭鼕鼕直跳”(《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

權威參考文獻

(注:古籍原文依據通行校勘本,現代詞典釋義以最新修訂版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鼕鼕”是一個象聲詞,主要用于模拟聲音,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1. 鼓聲的拟聲表達
    最常見的用法是形容擊鼓的聲音,尤其在古詩文中頻繁出現。例如:

    • 唐代顧況《公子行》中“朝遊鼕鼕鼓聲發,暮遊鼕鼕鼓聲絶”,通過重複的“鼕鼕”強化鼓聲的節奏感。
    • 宋代晁補之《富春行贈範振》也以“鼓聲鼕鼕”描繪船隻停泊時的場景。
  2. 唐代街鼓的俗稱
    在唐代,“鼕鼕”被用作街鼓的代稱。據《大唐新語》記載,街鼓的設置是為了規範城内的作息,其聲音成為公共生活的标志。例如劉肅提到,街鼓俗號“鼕鼕”,方便了公私事務的時間管理。

  3. 泛指類似鼓聲的沉重聲響
    該詞還可擴展形容其他沉重、響亮的聲音。如清代小說《文明小史》中,用“二門鼕鼕的響”描述磚頭撞擊門的聲音,突顯緊張氛圍。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全唐詩》或唐代典章制度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拔趙幟變臉變色不經之說懆懆程咬金池心杵歌藂襍倒熟話滇海豆嘴兒耳誦撫柔蓋醬剛然廣州泉棺飾瑰殊含忽汗牛充屋圜貨畫日見譏濺濺驕傲解恥接煞靳固疾言怒色連犿斂首粝食鸾舟謾切麪木明昭牛女盤陁霈恩辟謠搶滿遷人權人三炎韶光似箭蛇迹審判員石阜收食述宣筍石唐喪亭檻托蒙土硎無礙會夏鮌歇蔭信凫新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