厎止的意思、厎止的详细解释
厎止的解释
至;终。《诗·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毛 传:“厎,至也。”《左传·宣公三年》:“天祚明德,有所厎止。”
词语分解
- 厎的解释 厎 ǐ 古同“砥”,砥砺;砥柱。 平:厎平(平均)。 终:厎止(终止)。 笔画数:; 部首:厂; 笔顺编号:
- 止的解释 止 ǐ 停住不动:止步。截止。 拦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仅,只:止有此数。不止一回。 古同“趾”,脚;脚趾头。 行起 笔画数:; 部首:止;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厎止"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进行解读。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经典古籍记载,其核心含义如下:
-
基本释义:至,终,终极
- 这是"厎止"最主要的含义,表示到达、终止或最终的界限。
- 来源依据:
- 《尔雅·释诂》:作为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是训释古词的重要依据。其《释诂》篇有"厎,止也"、"厎,至也"的训释,将"厎"与"止"、"至"互训,奠定了"厎止"表示"终止"、"到达"的基础。
- 《说文解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厎"的解释为"柔石也。从厂,氐声"。段玉裁注进一步指出:"柔石,石之精细者。…引伸之义为致也、至也、平也。" 说明"厎"由本义磨刀石引申出"致至"(达到)、"平定"等义。"止"在《说文》中解为"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本义为足、基址,引申为停止、终止。因此,"厎止"合用,核心含义指向"终止"、"达到终点"。
- 《诗经·小雅·小旻》:这是"厎止"最著名的出处:"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郑玄笺注云:"厎,至也。…我视今君臣之谋道,往行之将何所至乎?" 这里的"厎"即"至"、"终"的意思,"伊于胡厎"意为"将至于何处?"(即不知其终极)。此例证明确表明"厎止"的核心义是"终极"、"终止"。
-
引申义:平定,安定
- 由"达到终极状态"引申出"使安定、使平定"的含义。
- 来源依据:
- 《尚书·序》:"西旅献獒,太保作《旅獒》…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悦,周公作《君奭》。" 孔颖达疏在解释相关背景时提到:"周公既摄王政,宜在京师,…周公留之,欲共安厎止成王故也。" 这里的"安厎止"即"安定"、"使稳固"之意。
- 同样基于《说文》段注对"厎"引申义"平也"的解释,以及"止"的"安定"引申义(如"止息"),"厎止"可引申为使事物达到平稳、安定的状态。
-
现代使用情况
- "厎止"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日常书面语中已基本消亡,属于非常生僻的古语词。它主要出现在对古代文献(尤其是先秦典籍)的研究、注释或引用中。现代汉语表达"终止"、"结束"、"到达"等概念时,会使用更常用的词汇如"终止"、"停止"、"结束"、"达到"、"终极"等。
“厎止”的核心含义是“至、终、终极”,表示到达终点或终止的状态。由此引申出“平定、安定”的含义,指使事物达到稳定、平稳的最终状态。该词源自先秦典籍,是典型的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其意义需通过《尔雅》、《说文解字》等古代字书及《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的用例来准确理解和把握。
网络扩展解释
“厎止”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字形和古文用法分析:
-
单字解析
- 厎(zhǐ):古同“砥”,本义为质地细腻的磨刀石,引申为“磨砺”“平定”或“至、到达”之意。如《尚书·禹贡》中“厎柱”指砥柱山。
- 止:本义为“停止”,也表“终止”“目标”。
-
组合含义
二字连用可能有两种解释:
- 终止、结束:取“厎”的“至”义与“止”的“停止”义结合,表示“达到终点”或“最终停止”。
- 平定止息:若“厎”取“平定”义(如“厎定”),则“厎止”可解作“使动乱平息并停止”。
-
文献用例
该词在现存典籍中极少出现,可能为生僻用法或特定语境下的组合。建议结合具体上下文进一步考证。
-
注意
需与“底止”(现代汉语中表“尽头”)区分,二者字形、部分含义相近但来源不同。
若您有具体出处或语境,可提供以便更精准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版曹悖戾常宠长悌觕胪诞欺點辱鼎脚复信干熯高爵重禄宫槛寡合洪朗挥沐吐餐夹紧奸敝杰魁涓注抗斗砍营可要扣厅老童酹地练素獠子凌籍灵鹊填河铃柝留鸟六幽隆富履立耄昏腼顔事仇曩列男同志逆耳千年柏球篮赇赂秋闰肉里刺柔雅上先省着树心四译馆蒜泥颓老脱脂袜袴顽愁违限五荒六月显志消光小经筵喜见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