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努力建立功業。《書·舜典》:“咨四嶽,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 孔 傳:“奮,起;庸,功;載,事也。訪羣臣有能起發其功,廣 堯 之事者。” 蔡沉 集傳:“言有能奮起事功,以廣 帝堯 之事者,使居百揆之位。”《晉書·束晳傳》:“ 稷 契 奮庸以宣道, 巢 由 洗耳以避禪。” 唐 張說 《過晉陽宮應制奉和》詩:“ 太原 俗尚武, 高皇 初奮庸。” 宋 陸遊 《賀吏部陳侍郎啟》:“将期共政,以責奮庸。” 明 文徵明 《祭黃提學文》:“蓋将達其緻用之材,必欲緻之奮庸之地。”
“奮庸”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可從字源與文獻用例兩個維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奮”在《說文解字》中訓為“翬也,從奞在田上”,本義指鳥類振翅高飛,引申為振作、發揚之意。“庸”在《爾雅》中釋作“常也”,原指日常勞作,後衍生出功績、才能等義項。二字結合構成動賓結構,字面意為“振作才能”。
二、經典文獻釋義 該詞典出《尚書·舜典》:“舜曰:‘咨四嶽,有能奮庸熙帝之載。’”漢代孔安國注曰:“奮,起;庸,功也。”此處指群臣當奮發建立功業以光大帝堯的事業。宋代蔡沈《書集傳》進一步闡釋:“奮庸者,起其功。”可見其核心含義是發揮才能、建立功業。
三、現代語義流變 在當代《漢語大詞典》中,該詞被列為曆史詞條,釋義為“謂建立功業”,主要用于書面語境表達奮發有為的積極狀态。古漢語學者王力在《古代漢語詞典》中特别指出,該詞常見于君臣對話的政論語境,具有鮮明的儒家經世思想特征。
四、文化語境應用 唐代杜甫《贈李八秘書别三十韻》中“奮庸登瑣闼”之句,即化用此典表達對友人建功立業的期許。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論及“士當奮庸以熙載”,延續了該詞的經世緻用内涵。這些經典用例印證了該詞在傳統文化中的價值取向。
“奮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來源解釋如下:
“奮庸”指努力建立功業,強調為實現目标而持續奮發、勤勉不懈的狀态。現代多用于形容人積極進取的精神,尤其在事業或理想追求中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态度。
源自《尚書·舜典》:“咨四嶽,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拓展用例,可參考《尚書》相關注解或曆史文獻。
安泰班駮陸離邦畿八水北門之寄标征采币財食沉烽靜柝誕率道徽底碼帝禋發書風雨不改拊膈閣閣耿特寒蕊黑黶黃陵祠洄沍矯節楶棁之材菁菁肌衄匡嶽岚煙柳琴亂溺戮辱馬鐵猛火萌芽門闩迷攝粘液性水腫披綿嚬眉氣昂昂乾景鉗鉗訖録清夐親熟取受認準瑞雲塞上翁事刃死色泗州戲替工銅松穨齡象緯鮮伶伶閑晏謝節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