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餗的意思、鼎餗的詳細解釋
鼎餗的解釋
指鼎中食品。後常借指政事。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趍鼎餗,代耒耜。” 唐 權德輿 《仲秋朝拜昭陵》詩:“良将授兵符,直臣調鼎餗。”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六》:“鼎餗、用賢、履險、出坎、處困、震恐、行旅、喪羊,此可盡以是非決乎?”參見“ 鼎折覆餗 ”。
詞語分解
- 鼎的解釋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鍋:鼎罐。鼎鍋。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鼎彜。九鼎。定鼎。問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對峙
- 餗的解釋 餗 ù 古代指鼎中的食物,後泛指美味佳肴:“奇珍異味天庖餗。” 筆畫數:; 部首: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鼎餗"(dǐng sù)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由"鼎"和"餗"兩個字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引申意義。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本義解析
- 鼎:古代烹煮食物的青銅器,多為三足兩耳,象征權力與禮制。後引申指國家政權、宰輔之位。
- 餗:指鼎中烹煮的食物,尤指切碎的肉類菜肴。《說文解字》釋為"鼎實",即鼎中盛放的熟食。
二、複合詞含義
"鼎餗"合稱,字面意義即指鼎中的食物。在古代典籍中,它常特指盛放于宗廟祭祀或宴飨禮儀中鼎内的祭品或珍馐。其核心含義強調鼎器所承載的祭享之物。
三、核心引申義
該詞最著名的引申義源于《周易·鼎卦》爻辭:
- "鼎折足,覆公餗"(鼎足折斷,傾覆了王公的美食)。
- 此典故以鼎足折斷導緻美食傾覆為喻,象征因所用非人或力不勝任而導緻國家重務(政事)的敗壞。
- 因此,"鼎餗"一詞常被用來代指國政、重要的職責或事務,尤其強調其關乎國家安危的重要性。其引申義聚焦于政事的責任與風險。
四、文化内涵
"鼎餗"承載了深厚的文化象征:
- 權力與責任的象征:鼎是國家重器,餗是供奉之物,合指需謹慎對待的重大國事。
- 風險警示:"覆餗"之喻成為對執政者用人不當或能力不足導緻嚴重後果的經典警示。
- 典籍關聯:其引申義的權威性主要建立在《周易》這一儒家經典的诠釋之上。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鼎餗"的本義及《周易》引申義有明确收錄和解釋(第十一卷,第1255頁)。
- 《辭源》(商務印書館):詳細解釋了"鼎餗"的字義及其在《周易》中的典故用法(修訂本,第1837頁)。
- 《周易·鼎卦》(中華書局點校本《十三經注疏》):"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此為"鼎餗"引申義的直接源頭。
-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餗,鼎實。惟葦及蒲。陳留謂健為餗。" 提供了"餗"字的本義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鼎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
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
- 鼎:古代烹煮食物的青銅器,後成為國家權力的象征。
- 餗:音“sù”,專指鼎中的食物,如《易經·鼎卦》提到的“鼎折足,覆公餗”,意為鼎中的珍馐()。
- 合義:鼎中的食物,可指代祭祀或宴飨時的珍貴膳食()。
-
引申含義
- 因鼎象征國家政權,“鼎餗”逐漸引申為“政事”或“國家要務”。例如唐代權德輿《仲秋朝拜昭陵》中“直臣調鼎餗”,即以調和鼎中食物比喻處理政務()。
文化背景
- 文獻出處
- 《易經·鼎卦》提到“鼎折足,覆公餗”,以鼎足折斷導緻食物傾覆,比喻執政者失職()。
- 《周禮·天官》記載“糁食,菜餗蒸”,說明“餗”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重要食物()。
- 晉代葛洪《抱樸子》用“趍鼎餗”暗喻政治活動()。
用法示例
- 唐代權德輿:“良将授兵符,直臣調鼎餗。”
→ 以“調鼎餗”暗指賢臣輔佐君王治國。
- 清代魏源:“鼎餗、用賢、履險……此可盡以是非決乎?”
→ 将“鼎餗”與用人、決策等政事并提()。
“鼎餗”本義為鼎中食物,因鼎象征政權,後衍生為政事的代稱,常見于古典文獻對治國理政的隱喻。需注意其文化語境,避免現代誤用。
别人正在浏覽...
奧祉擺翠百家飯稗說瑣語悲路窮杯賽避宼碧螺春禀賜並駕齊驅層巘揣力窗簾慈氏當上低标號定疊丁窮分赴綱維龔行天罰貴權國際電影節沽直海際合資惠育昏蔽镬煑驕貴矯誣節钺九廟镌載坎宮狂狡昆雞蘭熏桂馥陵遽論道經邦嘿然年次平整貧曠啌啌起富輕典輕口楸葉箬籠師仰水米無交談無痛歎屯合無悖下女消褪謝臆西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