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餗的意思、鼎餗的详细解释
鼎餗的解释
指鼎中食品。后常借指政事。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趍鼎餗,代耒耜。” 唐 权德舆 《仲秋朝拜昭陵》诗:“良将授兵符,直臣调鼎餗。”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六》:“鼎餗、用贤、履险、出坎、处困、震恐、行旅、丧羊,此可尽以是非决乎?”参见“ 鼎折覆餗 ”。
词语分解
- 鼎的解释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锅:鼎罐。鼎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
- 餗的解释 餗 ù 古代指鼎中的食物,后泛指美味佳肴:“奇珍异味天庖餗。” 笔画数:; 部首: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鼎餗"(dǐng sù)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复合词,由"鼎"和"餗"两个字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引申意义。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本义解析
- 鼎:古代烹煮食物的青铜器,多为三足两耳,象征权力与礼制。后引申指国家政权、宰辅之位。
- 餗:指鼎中烹煮的食物,尤指切碎的肉类菜肴。《说文解字》释为"鼎实",即鼎中盛放的熟食。
二、复合词含义
"鼎餗"合称,字面意义即指鼎中的食物。在古代典籍中,它常特指盛放于宗庙祭祀或宴飨礼仪中鼎内的祭品或珍馐。其核心含义强调鼎器所承载的祭享之物。
三、核心引申义
该词最著名的引申义源于《周易·鼎卦》爻辞:
- "鼎折足,覆公餗"(鼎足折断,倾覆了王公的美食)。
- 此典故以鼎足折断导致美食倾覆为喻,象征因所用非人或力不胜任而导致国家重务(政事)的败坏。
- 因此,"鼎餗"一词常被用来代指国政、重要的职责或事务,尤其强调其关乎国家安危的重要性。其引申义聚焦于政事的责任与风险。
四、文化内涵
"鼎餗"承载了深厚的文化象征:
- 权力与责任的象征:鼎是国家重器,餗是供奉之物,合指需谨慎对待的重大国事。
- 风险警示:"覆餗"之喻成为对执政者用人不当或能力不足导致严重后果的经典警示。
- 典籍关联:其引申义的权威性主要建立在《周易》这一儒家经典的诠释之上。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对"鼎餗"的本义及《周易》引申义有明确收录和解释(第十一卷,第1255页)。
- 《辞源》(商务印书馆):详细解释了"鼎餗"的字义及其在《周易》中的典故用法(修订本,第1837页)。
- 《周易·鼎卦》(中华书局点校本《十三经注疏》):"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此为"鼎餗"引申义的直接源头。
-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餗,鼎实。惟葦及蒲。陈留谓健为餗。" 提供了"餗"字的本义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鼎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与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
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
- 鼎:古代烹煮食物的青铜器,后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 餗:音“sù”,专指鼎中的食物,如《易经·鼎卦》提到的“鼎折足,覆公餗”,意为鼎中的珍馐()。
- 合义:鼎中的食物,可指代祭祀或宴飨时的珍贵膳食()。
-
引申含义
- 因鼎象征国家政权,“鼎餗”逐渐引申为“政事”或“国家要务”。例如唐代权德舆《仲秋朝拜昭陵》中“直臣调鼎餗”,即以调和鼎中食物比喻处理政务()。
文化背景
- 文献出处
- 《易经·鼎卦》提到“鼎折足,覆公餗”,以鼎足折断导致食物倾覆,比喻执政者失职()。
- 《周礼·天官》记载“糁食,菜餗蒸”,说明“餗”是古代祭祀礼仪中的重要食物()。
- 晋代葛洪《抱朴子》用“趍鼎餗”暗喻政治活动()。
用法示例
- 唐代权德舆:“良将授兵符,直臣调鼎餗。”
→ 以“调鼎餗”暗指贤臣辅佐君王治国。
- 清代魏源:“鼎餗、用贤、履险……此可尽以是非决乎?”
→ 将“鼎餗”与用人、决策等政事并提()。
“鼎餗”本义为鼎中食物,因鼎象征政权,后衍生为政事的代称,常见于古典文献对治国理政的隐喻。需注意其文化语境,避免现代误用。
别人正在浏览...
哀恸拔篲奔电裁刀才蓺齿后音崇贵传名出击弹痤当十钱點就帝命低头哈腰斗丽二道毛子发愤展布费隐福将扶筋革轨管线过秤霍然建功立业颉篆稷穑记事镌诲輘輷流伤轮环曼缨眄视妙弹麋沸怒恨怒吻淜滂否极泰来诮项情华僧道神体视事视眺手足隋卞太空人探春茧通阔同盘而食同心合意推原图谋不轨物镜小农经济小幼析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