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廟號的意思、廟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廟號的解釋

[posthumous title of an emperor] 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

詳細解釋

(1).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晉書·成帝紀》:“癸巳,帝崩于 西堂 ,時年二十二,葬 興平陵 ,廟號 顯宗 。” 唐 劉知幾 《史通·稱謂》:“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兩 漢 。名實相允,今古共傳。” 唐 顔真卿 《論元皇帝祧遷狀》:“昔 漢 朝廷近古,不敢以私滅公,故 前漢 十二帝,為祖、宗者四而已。至 後漢 漸違經意,子孫以推美為先,自 光武 以下,皆有廟號,則祖、宗之名,莫不建也。”《醒世恒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單表 北宋 太祖 開基,傳至第八代天子,廟號 徽宗 。”

(2).後世亦用以稱父殁後在宗廟所立之木主。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 江 東士庶痛則稱禰。禰是父之廟號,父在無容稱廟,父殁何容輒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祭祀體系中的專屬稱號制度,指帝王駕崩後于太廟立室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其核心功能在于總結君主統治特征,确立宗法傳承秩序。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廟號制度源于商代宗廟祭祀傳統,至周代形成“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評定标準,漢朝起成為定制。

該制度包含三大構成要素:

  1. 評定原則:按照“開國稱祖,守成稱宗”準則,《禮記·王制》載“祖有功而宗有德”,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
  2. 用字規律:多取“祖”“宗”為核心字,前加修飾字體現治國特點,如宋太祖(開拓疆域)、清聖祖(文治卓越);
  3. 拟定程式:由繼位君主主導,經禮官議定後入宗廟,如《唐會要》載唐高宗廟號由武則天主持确定。

相較于谥號側重道德評價,廟號更強調帝王的曆史定位。《中國曆史大辭典》指出二者本質區别在于:谥號可追贈給貴族大臣,而廟號專屬帝王;谥號始自西周,廟號則定型于漢唐。隨着朝代更疊,廟號字數從單字發展為多字複合形式,如明代“成祖”到清代“聖祖”的演變,反映着君主集權強化的趨勢。

網絡擴展解釋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中被供奉祭祀時所用的稱號,起源于商朝,後經漢朝恢複并完善,成為對帝王曆史地位的重要評價體系。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概念

  1. 定義
    廟號是皇帝去世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追尊的稱號,通常以“祖”或“宗”為後綴,如漢高祖、唐太宗等。其核心作用是确立帝王的正統地位,彰顯其功績與德行。

  2. 與谥號的區别
    廟號專屬于帝王,且僅用于太廟祭祀;谥號則是對帝王、後妃、重臣一生功過的概括性評價(如“文”“武”“厲”等),適用範圍更廣。


二、起源與發展


三、廟號的分類與含義

  1. “祖”類廟號

    • 太祖、高祖:開國皇帝專屬,如宋太祖趙匡胤、唐高祖李淵。
    • 世祖:用于完成統一大業或遷都定鼎者(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順治)。
  2. “宗”類廟號

    • 太宗:第二位重要帝王,常為王朝鞏固者(如唐太宗李世民)。
    • 高宗、仁宗:多賦予守成且有德政的君主(如宋仁宗趙祯)。

四、曆史意義

廟號不僅是祭祀符號,更承載政治功能:


五、典型示例

廟號 帝王 朝代 功績特點
太祖 朱元璋 開國皇帝
太宗 李世民 貞觀之治
世祖 忽必烈 統一中國
高宗 乾隆帝 康乾盛世頂峰

廟號是古代帝王“蓋棺論定”的曆史标籤,兼具祭祀與政治功能。其演變過程(從商周到明清)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變遷,也是研究帝王曆史地位的重要依據。

别人正在浏覽...

八倍保識跛躃察己知人春眠從心大齡當家立紀到差導示釘梢杜陵屋犯順風雨如晦覆去翻來勾覈規創函牍函牛鼎回辟貨器将匠寄存處稽覈進辭鈞德酷旱流戍祿令民憂仆漏強文假醋切忌七拱八翹秦璧輕壒锓梓起冢阙觀群輕折軸三霭桑根線三數省識神明神曲詩吻淑令説念台席網捕文星斡耳朶污道梧檟烏壘相存襄陽炮校考筱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