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放下擔子,息肩。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張道人異事》:“一日樵歸,於山道遇二道人對棊,弛擔就觀。”
(2).指推卸責任。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掣籤授官》:“初行時,主者既以權衡弛擔,幸謝揣摩,得者亦以義命自安,稍減怨懟,亦便計也。”
(3).指栖息。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追先寺》:“往雖弛擔為 梁 ,今便言旋闕下,有志有節,能始能終。” 元 黃溍 《杭州送兒侄歸裡》詩:“息肩弛擔今何處?明朝過我 三釜山 。” 蔡有守 《師子林》詩:“今日嫁 吳門 ,弛擔輒訪尋。”
弛擔是漢語中的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放下擔子”,引申為“卸去負擔、責任” 或“解除壓力、獲得休息”。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弛”(chí)
本義指“放松弓弦”(《說文解字》:“弛,弓解也”),後擴展為“松懈、解除”。在“弛擔”中作動詞,表示“放下、卸除”。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4卷第58頁(上海辭書出版社)。
“擔”(dān)
原指“用肩挑”(《說文解字》:“擔,何也”),後名詞化為“肩挑的物品”,即“擔子”,喻指“責任、負擔”。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2版第833頁(四川辭書出版社)。
弛擔(chí dàn)為動賓結構短語,常見釋義如下:
字面義:放下肩上的擔子。
示例:
《聊齋志異·狼三則》:"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屠夫奔到柴草堆旁,放下擔子拿起刀)
來源:中華書局《聊齋志異》校注本。
引申義: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第52頁。
《聊齋志異》(清代·蒲松齡):
"弛擔持刀,狼不敢前。"(放下擔子持刀戒備,狼不敢上前)
來源:。
《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
"耕者弛擔而觀,歎其巧捷。"(農夫放下農具駐足觀看,贊歎其技藝靈巧)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農政全書校注》卷二十一。
現代漢語中,“弛擔”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保留“解除負擔”的隱喻義,如:
"退休後,他終于弛擔,享受閑適生活。"
其近義詞包括“卸責”“釋負”,反義詞為“肩負”“承擔”。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及經典文獻,釋義嚴謹,來源可考。
“弛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推卸責任
比喻不再承擔原本的職責或義務。明代沈德符《野獲編》提到“主者既以權衡弛擔”,暗指官員通過抽籤選官的方式卸責。
栖息、停留
用于描述短暫停留或安頓的狀态。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中“弛擔為梁”,元代黃溍詩句“息肩弛擔今何處?”均為此意。
該詞多出現于古籍或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具體指向,例如在《春渚紀聞》中“弛擔就觀”指停下勞作,而《狼三則》則強調應對危機的動作。
若需進一步探究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釋。
罷池百醆剝皮囊草杯币扁鋼邊徼不語先生踩估唱對台戲茶座承答乘羨池子愁勞凍豆腐棟桴都門凡首滾白水過餘函師厚利槐南一夢渙揚火雷绛節堅甲厲兵佼人交疑解懸借字兒激忿填膺及祿狷忿康歌遼豕螺髻梵志廟室目瞪口僵泥菖蒲浦漊怯餒窮黎齊言取進上宮上爬蜀桐訟曹碎雲堂客通晨推定讬逃土司文澆汙黑無拘無縛遐路香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