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校对勘正文字。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七:“不如覷文字,丹铅事点勘。” 宋 刘克庄 《汉宫春》词:“夜窗犹坐书案,点勘偏旁。” 清 李调元 《别检讨李琪园铎》诗:“他时不朽业,点勘烦乘间。”
2.检点查看。《前汉书平话》卷上:“﹝ 刘邦 ﹞宣 周勃 排甲马,点勘军兵。” 明 单本 《蕉帕记·闹婚》:“朦朧,点勘春光,又早漏洩东风一种。”
點勘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专业属性的复合词,多用于古籍整理或文献校订领域。其核心含义指对书籍、文稿进行逐字逐句的校核与修正,包含“点校”与“勘误”双重行为。该词最早见于明清文献,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及“點勘之功,不可废也”,强调其对学术考据的重要性。
从构词法分析,“點”本义为标记、核对(如“点校”),“勘”指审查、考订(如“勘验”),二者结合后形成专业术语,特指严谨的文本校订流程。例如《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学者需对收录典籍进行多轮點勘,确保内容准确性与版本可靠性。
现代汉语中,“點勘”一词仍应用于古籍出版、档案修复等领域。如中华书局在《二十四史》修订版说明中明确标注“歷時十年點勘”,体现其作为学术规范的关键环节。该词与“校雠”“考订”构成近义词组,但更强调逐字核对的精细程度。
“點勘”是汉语词汇,拼音为diǎn kān,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校对勘正文字
指对文字内容进行细致的校对和修正,常用于文献整理或学术研究。例如唐代韩愈在《秋怀》诗中提到“丹铅事点勘”,即用红黑两色笔进行校订。
检点查看
指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审查或检查,如明代单本《蕉帕记》中“点勘春光”,意为细致观察春景。
词义拆分:
使用场景:
“點勘”既可指具体的文字校对,也可引申为对事物的全面检查,强调细致、严谨的态度。其含义在古籍和现代语境中均有应用。
巴伦支海簿伐策檄充庖出奇不穷发乘防汗废书负慝抚辕革劝贺兰贺问何至于此懽欣鉴詧缄口不言蛟炉剿取戟级惊急烈阱陷矜谅金缕机权鸡鹜蹻跖逵途狼牙烈精立身处世鸾孤凤寡沦夷麦粉埋缊毛钱儿明徵漠视木纪搴旗千秋观轻裘缓辔绮绣全道戎轸三定三鳣涩竹尸场事机食禄糕枢宪四胡贪鸷铁床涕淫问津文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