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袍襖的意思、袍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袍襖的解釋

(1).袍和襖。古代軍戎服飾。指比铠甲輕便的戰袍和戰襖。盛行于 六朝 , 唐 宋 因之。《宋書·孔琳之傳》:“昔事故之前,軍器正用鎧而已,至於袍襖、裲襠,必俟戰陣,實在庫藏,永無損毀。”

(2).袍和襖。 隋 唐 官定常服。《新唐書·車服志》:“袍襖之制,三品以上服綾,以鶻銜瑞草,鴈銜綬帶及雙孔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袍襖是漢語中一個複合詞,指古代一種寬大禦寒的外衣,兼具“袍”與“襖”的特點。以下從形制、功能及文化内涵三方面分述:


一、形制特征

  1. 寬大長衣

    “袍”本義指長及腳踝、衣袖寬大的外衣(《說文解字》:“袍,襺也”),而“襖”指有襯裡的夾衣。袍襖結合二者特點,為長款、雙層或夾棉的厚實外衣,常見于唐宋時期官吏與士人冬季服飾。

    來源:《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袍” “襖” 詞條釋義。

  2. 階層标識

    唐代規定庶民不得穿長袖袍襖(《新唐書·車服志》),其材質與紋飾常體現身份差異:官員多用錦緞并飾禽獸紋樣,平民則限于素色麻布。

    來源:《新唐書》卷二十四·車服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二、功能與文化内涵

  1. 禦寒實用性

    因夾層填充絲綿或毛絮,袍襖保暖性強,成為北方冬季重要服飾。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百姓寒冬“皆穿袍襖以禦風雪”。

    來源: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正月”節,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

  2. 禮儀象征

    在宮廷禮儀中,袍襖被視為莊重服飾。如明代《大明會典》規定,百官朝賀需着“青羅袍襖”,配烏紗帽與革帶。

    來源:《大明會典》卷六十·冠服一,萬曆刊本影印版。


三、曆史演變

袍襖形制隨朝代更替變化:唐代寬袖垂地,宋代漸收窄;元代受蒙古服飾影響出現“質孫袍襖”(短款);明清時期演變為“長襖”或“蟒袍”,部分融入官服體系。其名稱雖漸少用,但作為傳統服飾元素仍見于戲曲、民俗服飾中。

來源: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古籍及服飾研究專著,側重曆史語境中的定義與文化關聯性。

網絡擴展解釋

“袍襖”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包含“袍”與“襖”兩種服飾類型,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分析。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袍襖(拼音:páo ǎo)指袍和襖的組合,兩者均為古代服飾。其中:

二、曆史含義

  1. 軍戎服飾
    指比铠甲輕便的戰袍與戰襖,盛行于六朝至唐宋時期。這類服飾便于日常行軍和作戰,如《宋書·孔琳之傳》記載“袍襖、裲襠必俟戰陣”。

  2. 官定常服
    隋唐時期,袍襖成為官員正式着裝,按品級區分面料與紋飾。例如三品以上官員穿绫制袍襖,飾有鹘銜瑞草、雁銜绶帶等圖案(《新唐書·車服志》)。

三、文學例證

唐代詩詞中常見“袍襖”一詞,如:

四、總結

“袍襖”在不同曆史場景中有雙重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袍”與“襖”的單獨釋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字源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

敗醯貝阙本事步後塵常饩常秩饞眼逞奇眩異大令大璋豆祭嘟念憤盛戈蘭高地龔自珍鼓膜過尤鴻延弘益後齒耲耙花冢疆甽家釀金糕擊石彈絲酒子抗生素魁堆剌八老把勢老趼連鷄理匦栗冽林烝埋名隱姓弄狎驽悍派勢攀個大輕新七相五公棄之敝屣勸服鵲台壤子瑞芝淘真天父條幅窕名聽來晚代琬圭嗚噎鄉家鞋臉喜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