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袍和襖。古代軍戎服飾。指比铠甲輕便的戰袍和戰襖。盛行于 六朝 , 唐 宋 因之。《宋書·孔琳之傳》:“昔事故之前,軍器正用鎧而已,至於袍襖、裲襠,必俟戰陣,實在庫藏,永無損毀。”
(2).袍和襖。 隋 唐 官定常服。《新唐書·車服志》:“袍襖之制,三品以上服綾,以鶻銜瑞草,鴈銜綬帶及雙孔雀。”
“袍襖”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包含“袍”與“襖”兩種服飾類型,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分析。以下是詳細解釋:
袍襖(拼音:páo ǎo)指袍和襖的組合,兩者均為古代服飾。其中:
軍戎服飾
指比铠甲輕便的戰袍與戰襖,盛行于六朝至唐宋時期。這類服飾便于日常行軍和作戰,如《宋書·孔琳之傳》記載“袍襖、裲襠必俟戰陣”。
官定常服
隋唐時期,袍襖成為官員正式着裝,按品級區分面料與紋飾。例如三品以上官員穿绫制袍襖,飾有鹘銜瑞草、雁銜绶帶等圖案(《新唐書·車服志》)。
唐代詩詞中常見“袍襖”一詞,如:
“袍襖”在不同曆史場景中有雙重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袍”與“襖”的單獨釋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字源工具。
袍襖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長袍和夾襖。它形容的是傳統的中國服裝。
袍襖由“巾”部和“衣”部組成,巾部在上方,衣部在下方。它一共有10個筆畫。
袍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字林》一書中,當時袍襖是兩個獨立的字。隨着語言的發展,袍襖被合并成一個詞語,用來表示一種特定的服裝。
在繁體字中,袍襖的形狀稍有不同,袍的部分用“袍”,襖的部分用“襖”。
在古代,袍襖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袍的部分寫作“䍒”,襖的部分寫作“霰”。這種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他穿着一襲華麗的袍襖,顯得十分莊重。
2. 冬天我喜歡穿厚重的袍襖來保暖。
袍襖的組詞有:長袍、長袍袖、袍澤等。
近義詞:衣袍、服飾
反義詞:短袖、裸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