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勘的意思、点勘的详细解释
点勘的解释
(1).校对勘正文字。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七:“不如覷文字,丹铅事点勘。” 宋 刘克庄 《汉宫春》词:“夜窗犹坐书案,点勘偏旁。” 清 李调元 《别检讨李琪园铎》诗:“他时不朽业,点勘烦乘间。”
(2).检点查看。《前汉书平话》卷上:“﹝ 刘邦 ﹞宣 周勃 排甲马,点勘军兵。” 明 单本 《蕉帕记·闹婚》:“朦朧,点勘春光,又早漏洩东风一种。”
词语分解
- 点的解释 点 (點) ǎ 细小的痕迹或物体:点滴。斑点。点子(a.液体的小滴,如“水点点”;b.小的痕迹,如“油点点”;c.打击乐器演奏时的节拍,如“鼓点点”;d.主意,办法,如“请大家出点点”;e.最能说明问
- 勘的解释 勘 ā 校对,复看核定:勘核。勘正。勘误。校勘。 实现调查,探测:勘测。勘探。勘查。 审问囚犯:勘问。推勘。 笔画数:; 部首:力;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点勘"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汉语词汇,主要指对书籍、文献进行精细的校对、订正和批注的工作。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
基本释义与语素分析
"点勘"由"点"与"勘"两个语素构成。
- 点:本义指小的痕迹或标记,引申为标点句读(古人读书需自行断句)、圈点(标记重点或精彩处)、批点(添加评语)。
- 勘:本义为校对、核定、审查、订正错误。
因此,"点勘"合指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审阅,包括断句标点、校对文字正误、考订内容真伪、添加评注批语等一系列精细的文献整理工作。其核心在于校订文字、考辨内容、批注评点。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具体操作与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献学、校雠学(校勘学)中,"点勘"是一项严谨的学术活动:
- 校订文字:对照不同版本(如抄本、刻本),找出并改正传抄、刊刻过程中产生的讹误(错字)、脱文(漏字)、衍文(多字)、倒文(字序颠倒)等错误,力求恢复文本原貌。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 考辨内容:对文献中记载的人名、地名、事件、典章制度等进行考证,辨别真伪,订正谬误,补充缺漏。这需要深厚的学识和考据功夫。
- 批注评点:在文本的天头、地脚或行间添加注释(解释字词、典故)、评语(点评内容、艺术特色)、圈点(标识关键处)。这既是阅读理解的辅助,也是表达个人见解的方式。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因此,"点勘"不仅是技术性的校对,更是一种融合了文献学、历史学、文学批评的综合性学术实践,体现了对典籍的尊重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
引申意义与价值
"点勘"一词常用来形容对书籍、文章进行仔细、深入的研读和修订过程。它象征着:
- 精益求精:对文本质量的高度追求。
- 严谨治学:尊重原著、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
- 文化传承:通过校勘订误,确保文化典籍准确流传后世。
其意义超越了简单的文字校对,成为中华典籍整理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环节。来源: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点勘”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两层核心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
校对勘正文字
指对文字材料进行逐字逐句的核对和修正,确保准确性。例如古代文人在整理文献时,常用“点勘”描述校订工作。唐代韩愈在《秋怀》诗中提到“丹铅事点勘”,即用红笔批注校对文字。宋代刘克庄的词句“夜窗犹坐书案,点勘偏旁”也体现了这一用法。
-
检点查看
指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检查或审查,例如清点物资、核查细节等。如明代小说《前汉书平话》中描述刘邦“点勘军兵”,即检阅军队。
二、使用场景
- 古籍整理:常用于描述古代文献的校勘工作(如诗词、史书修订)。
- 日常核查:适用于需要细致检查的场合,如清点物品、审查案件细节等。
三、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如、2)将其归类为成语,但更权威的来源(如、8)显示“点勘”作为普通词语更常见,且两类含义均有古籍例证支持。需注意语境区分具体指向校对文字还是检点事务。
别人正在浏览...
阿曼百损黄傍统甂瓴冲杀黜官村囚打水点明蹀堶诋駡底平豆重榆瞑多钱善贾瓬人丰上钟分配分然刚方高密高艳弓胶贯月槎红蜡忽辣辣緘书燋枯锦肠紧俏狼牙棍累译两鴈随车丽富灵席麟泣貍制禄饵緑沉眉飞目舞美男破老耐饱排推平谳贫寠迫不可待铅花庆霄戎戎山栀神鹅拭目倾耳肃括梯级透物电光磑轮委璅文号温溼小夫人奚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