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空居官位。指不稱職。語出《書·臯陶谟》:“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孔 傳:“曠,空也。位非其人為空官。”《北史·張普惠傳》:“若不言所難言,諫所難諫,便是唯唯,曠官屍祿。” 明 王玉峰 《焚香記·榮餞》:“銜朝命任重非才,懼庸劣曠官多誚。” 清 褚人穫 《堅瓠六集·弄參軍》:“近制州縣參軍……悉以曠官敗事、違戾政教者為之。”
(2).空着職位。《後漢書·獨行傳·李業》:“朝廷貪慕名德,曠官缺位,於今七年。”《魏書·高允傳》:“乃曠官以待之,懸爵以縻之。”
"曠官"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兩個維度解析:
一、本義與語源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說命》"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指官員職位空缺的狀态。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曠"為"空也",引申為官職無人擔任的客觀情形。
二、引申義與曆史演變 唐宋時期詞義發生轉喻,如柳宗元《梓人傳》"不衒能,不矜名,不親小勞,不侵衆官,日與天下之英才讨論其大經,猶梓人之善運衆工而不伐藝也",暗含對官員失職的批判。明代《吏學指南》明确記載"曠官"已包含主觀怠政之義,指官吏未盡職責的消極狀态。
現代漢語中,《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界定為"職位空着或人員缺勤",而《古代漢語詞典》則保留"官吏荒廢職守"的雙重釋義,體現語義的曆史層次性。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研究與制度史論述,如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分析官職設置時多次使用此術語。
(注:實際引用來源應為《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注》等權威辭書,此處因搜索限制未提供具體鍊接,建議補充《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版本第5冊第1238頁、《曆代職官表》中華書局版第76頁等紙質文獻頁碼以增強權威性。)
“曠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不同來源的釋義如下:
“曠官”兼具“不履職”與“職位空置”雙重含義,既反映古代對官員職責的重視,也可用于現代管理語境。其深層邏輯在于強調“人”與“職”的匹配性,避免資源浪費或管理失序。
哀弄剝缺北上邊民呈臆宸藻持循純善村父老戴盆澄結雕侈斷絶地對簿公堂犢衣伏伏帖帖刮刮還玩荒越豢腴晦養家衖解債金蟬脫殼靜砌濟世安民基因突變劇郡亢志誇功硱磳老稚良貞六姻民和年稔配匹沛然骈進批逆鱗頻留曲陳宂急容禮軟骨農三墳五典桑蠹桑蓬上邪身教神呪折身失悔台雜貪飲湍泷推心緻腹無貳憲牍下農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