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上航行。《莊子·天運》:“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史記·夏本紀》:“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晉書·傅玄傳》:“大将軍 苟晞 表請遷都,使 祗 出詣 河陰 ,修理舟檝,為水行之備。”
(2).謂遊水。《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錢鏐》:“水軍卒 司馬福 多智而善水行。” 清 黃鷟來 《雜詩》:“水行剸蛟龍,陸出截虎兕。”
(3).水流動。《易·說卦》“為溝瀆” 唐 孔穎達 疏:“取其水行無所不通也。” 唐 韓偓 《秋村》詩:“空坡路細見騎過,遠田人近聞水行。”
(4).即水德。《南齊書·高帝紀下》:“豈其天厭水行,固已人希木德。歸功與能,事極乎此。”參見“ 水德 ”。
“水行”一詞在古籍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通過水路乘船行進。例如《莊子·天運》提到“夫水行莫如用舟”,《史記·夏本紀》中記載“水行乘船”。唐代韓偓的詩句“遠田人近聞水行”也暗含此意。
表示在水中行動的能力。如《新五代史》描述水軍司馬福“善水行”,清代黃鷟來詩句“水行剸蛟龍”均強調水中活動的技能。
指水的自然流動狀态。唐代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注釋“水行無所不通”,即強調水的流動性。
古代五行學說中,“水行”對應“水德”,象征王朝更疊的命理屬性。如《南齊書》提到“天厭水行”,暗指政權更替的五行輪轉。
該詞需結合語境理解,常見于古代文獻,涵蓋交通、自然現象、玄學等範疇。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晉書》《莊子》等典籍原文。
水行(shuǐ xíng)是一個詞語,由“水”和“行”兩個字組成。
“水”字的部首是“氵”,總共有4畫;“行”字的部首是“彳”,總共有6畫。
“水行”一詞來源于漢語,是根據其字義而産生的。水是人類生活必需的重要物質,行則表示行動、前進的意思。結合在一起,表示水在運動或流動。
在繁體字中,“水行”通常寫作「水行」。
古時候,“水行”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篇幅有限,無法詳細介紹每個曆史階段的漢字變遷。
1. 河水行至江河并發處,形成壯麗的景觀。
2. 這條河的水行得很急,要小心走路,以免滑倒。
水行舟、行水、水行文、行水匣
水流
水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