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 陽羨 許彥 於 綏安山 行,遇一書生,年十七八,卧路側,雲腳痛,求寄鵝籠中。 彥 以為戲言。書生便入籠,籠亦不更廣,書生亦不更小,宛然與雙鵝并坐,鵝亦不驚。”後因以“白羽書生”為鵝的代稱。 唐 駱賓王 《上廉察史啟》:“白羽書生,自銘恩於食稻;黃衣童子,将賽德於餐花。”
“白羽書生”是一個源自古代文學典故的詞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白羽書生”字面意為“白色羽毛的書生”,但實際代指鵝。這一雅稱源于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的神話故事:書生自稱腳痛,請求藏身于許彥的鵝籠中,竟能縮身與鵝同處而不驚擾。後人以此典故将鵝拟人化,稱為“白羽書生”。
故事記載于《續齊諧記》:
陽羨許彥于綏安山行,遇一書生,年十七八,卧路側,雲腳痛,求寄鵝籠中。彥以為戲言。書生便入籠,籠亦不更廣,書生亦不更小,宛然與雙鵝并坐,鵝亦不驚。(引自、5)
該詞反映了古代文學中以物拟人的修辭手法,通過神話故事賦予動物人格化特征,常見于詩詞或寓言創作中。
《白羽書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面貌俊美,文采出衆,才華橫溢,像是從書本中走出來的一般。這個成語由四個字組成,具體的拆分如下:
部首和筆畫:
來源:
《白羽書生》一詞源于中國古代的故事和文學作品。白羽是漢代文學家劉向《列仙傳》中描述的仙人形象,他是一個才華出衆的人,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和技能,被譽為“白羽書生”。
繁體字:
《白羽書生》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白羽書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些不同。《白羽書生》在古代寫作《白羽書生》。漢字的變化體現了語言和文化的演變。
例句:
他一身白衣,眉宇間透露出一種書生氣息,真是個白羽書生。
組詞:
白雲蒼狗,書生氣十足,書生之見。
近義詞:
才子佳人,文人雅士,梁山好漢。
反義詞:
俗人,庸人,蠻夷之人。
【别人正在浏覽】